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偏頭痛的治療方法

美國「亞特蘭大頭痛研究中心」,最近向1200個頭痛與偏頭痛患者寄發問卷,探討這些頭痛與偏頭痛患者的頭痛原因,調查發現,引發頭痛與偏頭痛的最主要原因,是壓力過大,而對女性患者來說,除了壓力過大之外,荷爾蒙濃度改變,也是另一個主要原因。
在頭痛方面,80%的調查者指出,引發他們頭痛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大,其次是荷爾蒙分泌有改變,另外,包括飢餓、氣候改變,或是睡覺姿勢改變等,都可能是引發頭痛的原因;至於偏頭痛方面,壓力與荷爾蒙濃度改變,也是主要的誘發因子。
調查也發現,有些受訪者,無法明確辨別導致他們頭痛或偏頭痛的主要原因,如果是這樣的話,研究者建議,不妨每次在頭痛或偏頭痛發作的時候,把自己的症狀,像寫日記一樣寫下來,這樣對審視自己頭痛的誘發因子,會很有幫助。
這是最近的一篇報導,提醒大家偏頭痛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有不少是因為壓力引發。既然由壓力引發,當然最好先清楚壓力源為何?同時針對壓力作有效的處理,偏頭痛的復發才會越來越少。
當然,在一些慢性食物過敏所引發的偏頭痛也有,所以本身有過敏又同時有偏頭痛的人應該利用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來找出元兇,更直接的去改善偏頭痛。
同時,有一部份的人是因為脊椎兩側肌肉不平衡的原因所致,尤其是頸椎及肩膀的部分。懷疑自己有這方面狀況的話,自己脖子兩邊轉一轉,一邊硬一邊鬆,很可能就是這方面的原因。有一本頭痛斷根療法,作者提出來的無痛平衡療法就是藉由解除兩側肌肉張力的不平衡來根本處理偏頭痛。有一種自己在家就可以作的結構平衡調整器,每次費時約五分鐘,效果不錯,光能診所有展示,有需要的話,歡迎來試試。
此外,在國外的期刊研究也有些營養品能減輕或預防偏頭痛:舉例來說,有一項設計良好的研究指出,長期服用維他命B2,可以有效預防偏頭痛。另外,有些研究也指出口服鎂離子或小白菊(feverfew)可以預防偏頭痛的發作。直到最近,輔酶Q10才被用作偏頭痛預防用藥的研究。
輔酶Q10是一種天然的成分,而且是身體糖解產生能量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必須元素。這個步驟發生在身體內數以兆計的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內。
由一些影像學的線索以及DNA的分析,我們認為,至少在某些病患身上,偏頭痛可能與粒線體功能異常有關。有偏頭痛的患者,不管在頭痛發作或是在發作間期,其腦內的能量代謝似乎有所缺陷。在平時,偏頭痛患者的腦內能量儲存量似乎就比較少,可能也是造成這些患者較易頭痛的原因。因此,如果偏頭痛的患者其粒線體的功能較差,若我們可以促進粒線體的生成,使細胞產生更多能量,或許可以改善偏頭痛。
輔酶Q10是在用來治療粒線體疾病的藥物中,最被廣泛研究的一種藥物。用在人類身上,它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因為偏頭痛可能與粒線體功能缺失有關,而輔酶Q10可以增進粒線體的功能。因此,我們選用它來作為預防偏頭痛的藥物實驗。
在這項實驗中(費城的傑佛遜頭痛中心),32名偏頭痛患者(26名女性,6名男性),於每日早上服用150毫克的輔酶Q10。這項實驗為"開放性” (open-label)實驗,也就是每位患者皆知道自己服用輔酶Q10,而無對照組。每位病患必須有一年以上的偏頭痛病史,且每月發作2到8次。
最後,共有31位患者完成這項研究。百分之六十一的患者,其每月頭痛天數有超過一半的減輕。在服用藥物前,這些病患的每月平均頭痛日數是七天;在服用藥物三個月後,病患的每月平均頭痛日數降至三天,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對每個患者而言,大部分的患者在服用藥物前,每月有高達五次的頭痛;而在服用藥物三個月後,大部分患者每月只有二到三次的頭痛(有統計學上的意義)。這些資料顯示,服用可能需要五到十二週的治療,才能達到完全的療效。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服用輔酶Q10的患者並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然而,由於該實驗並無對照組,我們必須更小心的加以判讀這項研究的結果。任何藥物都必須經過設計良好的實驗,證實其效果優於安慰劑,我們才能相信它真的有療效。和安慰劑互相比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一部分的患者(大約百分之三十),單靠安慰劑即有明顯的療效。
經由這些初步的研究,輔酶Q10可以是某些偏頭痛患者的首選用藥。然而,這個結論還須經由有安慰劑對照組的實驗加以驗證。另外,輔酶Q10用來預防偏頭痛的最適合劑量仍是未明。輔酶Q10可以用在任何年齡層,而不用擔心有顯著的副作用。雖然輔酶Q10對於治療頭痛到底是否有所助益,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但它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偏頭痛的方式(增加腦內的能量代謝)。
關於Q10治療偏頭痛研究的詳細內容,大家可以參閱原文:http://www.taiwanheadache.com.tw/teach_32.asp#01

為什麼要作健康檢查

大多數人都是出現症狀或很不舒服的時候才會求醫,但是很多慢性病到出現症狀時,其治療效果已經要大打折扣了,復原的機會也會大大的降低,同時您將可能在未來的歲月都要與它共同渡過。
  由於慢性病初期往往是沒有症狀的,外表與常人無異,沒有定期健康檢查、忽略自己身體發出的警訊或長期生活習慣不良,慢性病將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侵犯我們的身體,造成各種身體的異常與病變。  
健康檢查的目的即在於早期發現疾病、身體功能或狀況的異常,以便及時治療或適時改善我們的身體機能與生活習慣,及早恢復身體的健康。
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檢查
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日益提升,定期自我健康檢查的人口逐年增加,參加健康檢查不再是一項奢侈的消費。現在要做健康檢查,除了到大型醫院外,近年來許多專業的健康檢查中心也相繼成立提供類似服務,要如何選擇比較理想呢?誰的品質比較好呢?自己的健康檢查要包括那些項目才夠呢?是不是一定要馬上接受全套的健康檢呢?   其實健康檢查的目的,並不是要立刻把全身所有的可疑疾病都找出來,健康檢查應該是利用最經濟、最簡單的方式篩檢出可疑的疾病,進而針對個人或特定疾病深入檢查,並找出最理想的改善方法。全套的全身健康檢查所費不貲,並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的需求,最實惠的方法就是利用健保提供的免費健康檢查,例如0-3歲幼兒健檢、成人健檢、老人健檢、婚前健檢等,或是與家庭醫師討論,就個人年齡、性別、生活環境、病史等設計您的健康檢查計畫與需檢查的項目。
以現代的醫學科技及人力素質而言,醫院與健康檢查中心的健康檢查,二者檢查結果的精確性應是皆可接受的,醫師對檢查結果的判斷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傳統的醫院健康檢查往往須耗費兩天一夜的時間,但是相對的,受檢者與專科醫師面對面的時間增加,直接的觀察與問診將有助於檢查結果正確的判斷。健康檢查中心則強調服務性與迅速,針對忙碌的現代生活方式,提供了另一種適切的選擇。   
不論那一種健康檢查方式都有其優點與特色,消費者選擇時,應衡量自身條件、價錢、項目、服務特色等,同時最好能詢問已參加者的口碑。當然最重要的事是檢查後應依據檢查結果的建議繼續追蹤,若檢查結果一切OK,表示您目前的身體狀況不錯,應努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若有異常時, 應立即諮詢醫師進一步檢查,找出改善之道,這才是健康檢查的真正目的。
琳琅滿目的健康檢查項目
  健康檢查項目繁多可達上百種,常見的名詞如:正常值、一般檢查、尿液檢驗、糞便檢驗、血液常規檢驗、肝膽功能檢查、腎功能檢查、血脂肪檢查、血糖檢查、甲狀腺檢查、電解質檢查、防癌篩檢、血清免疫檢驗、心電圖檢查、肺功能檢查、X光檢查、內視鏡檢查、超音波檢查、眼科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專科會診等。   現在就讓我們來瞭解這些檢查項目與身體的關係。
檢查結果正常嗎? 
 『正常值』是最常見的專有名詞,所謂的『正常值』是利用統計分析原理計算出來的檢查值範圍,一般稱之參考值 reference value,表示當檢查值在此範圍內時,此項檢查是『正常』的機率為 95 %,因此結果『正常』並非代表絕對正常,其為異常的機率仍達 5 %,此外,不同檢驗儀器或方法的參考值也不同。所以檢查結果是否正常,仍需配合其他相關檢查項目或個人因素由醫師正確診斷。 一般檢查(理學檢查)  檢查內容一般包括:身高、體重、血壓、脈博、體溫、呼吸等,主要用於瞭解身體基本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過瘦或過胖、高血壓、心律不整、並檢查頸部、四肢、胸部、腹部、男性外生殖器及攝護腺等。
尿液檢驗  
主要用於腎、肝、膽、泌尿系統疾病及糖尿病的篩檢。檢查內容一般包括: 外觀(Appearance):觀察尿液顏色、混濁度等,正常尿液應為澄明、黃色液體。 沈渣(Sediment):檢查尿液內的固形物質,如紅血球、白血球、上皮細胞、結晶鹽類等,篩檢泌尿系統的疾病,正常尿液內僅含少量血球及上皮細胞。 酸鹼(pH):測定尿液的酸鹼度,一般介於 4.6 - 8.0之間。 比重(sp. gr.):測定尿液的比重,一般介於 1.001 - 1.035之間。 尿糖(Sugar):檢測尿液內的糖類物質,一般用於糖尿病的篩檢,正常為陰性反應。
尿蛋白(Protein):
檢測尿液內的蛋白質,用於腎臟及泌尿系統疾病的篩檢,正常為陰性反應。 潛血(Occult blood):檢測尿液內是否有大量紅血球出現,用於腎臟及泌尿系統疾病的篩檢,正常為陰性反應。
膽紅素(Bilirubin):
檢測尿液內是否有膽紅素存在,用於肝膽系統疾病的篩檢,正常為陰性反應。
尿膽元(Urobilinogen):
檢測尿液內是否有尿膽元存在,用於肝膽系統疾病的篩檢,正常為陰性反應。
亞硝酸鹽(Nitrite):
檢測尿液內是否有細菌存在,用於腎臟及泌尿系統是否感染、發炎的篩檢,正常為陰性反應。
白血球(Leukocyte):
檢測尿液內是否有大量白血球存在,用於腎臟及泌尿系統是否感染、發炎的篩檢,正常為陰性反應。
糞便檢驗  
主要用於腸胃道出血、腫瘤或寄生蟲的篩檢。
檢查內容一般包括: 外觀:經由觀察糞便的外觀暸解消化狀況、顏色、軟硬度等情形。 潛血:
檢測糞便內是否有血液存在,用於如胃出血、大腸直腸癌等的篩檢。
寄生蟲:
檢測糞便內是否有寄生蟲或蟲卵存在。
血液常規檢驗  
主要用於如貧血、白血病、發炎、凝血功能等血液學方面疾病的篩檢。
檢查內容一般包括
白血球(WBC):檢查是否有白血病、發炎等血液學方面疾病,正常範圍約 5000 - 10000 /uL。 紅血球(RBC):主要用於檢查是否有貧血現象,正常範圍女性約 4.2 - 5.4 X 1000000 /uL,男性約 4.5 - 6.0 X 1000000 /uL。
血紅素(Hb):
主要用於檢查是否有貧血現象,正常範圍女性約 12 - 16 g/dL,男性約 13.5 - 18.0 g/dL。 血球容積(Ht):主要用於檢查是否有貧血現象,正常範圍女性約 38 - 47 %,男性約 40 - 54 %。
平均紅血球容積(MCV):
主要用於檢查紅血球大小是否正常,一般用於地中海型貧血、缺鐵性貧血等血液疾病的診斷,正常範圍約 80 - 96 fL。 血小板(Pl):主要用於檢查血小板數量是否正常,用於凝血功能的檢測,正常範圍約 150000 - 450000 /uL。
紅血球沈降速率(ESR):
主要用於炎症的篩檢,正常範圍女性約 <20 mm/hr,男性約 < 15 mm/hr。
血型(ABO & Rh):
用於檢查個人的血型,一般分A、B、O三種血型,Rh血型為另一種血型分類方式,國人約 90 %以上為 Rh 陽性。
生化檢驗 肝膽功能檢查  
檢查肝膽系統是否正常,如肝功能異常、肝炎、肝硬化等。
檢查內容一般包括:
麩草酸轉氨脢(GOT):肝、膽功能的指標之一,於肝臟發炎時升高,正常範圍約 8 - 33 U/L。
麩丙酮酸轉氨脢(GPT):
肝、膽功能的指標之一,於急性肝臟發炎時急速升高,正常範圍約 4 - 36 U/L。
鹼性磷酸脢(ALP):
肝、膽功能的指標之一,並與骨骼疾病有關,例如於阻塞性黃疸、膽囊硬化、骨骼發炎、骨癌等會明顯升高,發育中的青少年亦有昇高的現象,正常範圍約 20 - 130 IU/L
γ-麩胺基轉氨脢(γ-GPT):
肝、膽功能的指標之一,並與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有關,正常範圍約 5 - 40 IU/L。
總蛋白(Total Protein):
為全身一般狀況的指標,可暸解身體的營養狀況或是否有蛋白質流失情形,正常範圍約 6.0 - 8.0 g/dL。
白蛋白(Albumin):
為維持人體滲透壓及身體內許多物質運輸的介質,主要由肝臟合成,於慢性肝炎、慢性炎症、腎臟病、營養不良等疾病時血中濃度會降低,正常範圍約 3.8 - 5.0 g/dL。
球蛋白(Globulin):
為蛋白質的一群,其中以免疫球蛋白部份較重要,與炎症有明顯相關,如慢性肝炎、骨髓瘤等疾病時血中濃度明顯增加,正常範圍約 2.3 - 3.5 g/dL。 白蛋白∕球蛋白(A/G):為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值,一般大於一。
健康檢查注意事項
您要參加健康檢查了嗎!
出發前有些注意事項提醒您! 檢查的糞便是否已放入採集容器了?同時為避免糞便檢體造成潛血檢查假陽性反應,受檢前三天應避免攝取下列食物: 含血食物:如含血不熟的肉類與內臟,雞血、鴨血、豬血等。 梨子、蘋果、葡萄、菠菜等蔬果類。 維他命、鐵劑等含鐵藥劑。 含阿斯匹林類的藥劑。 受檢前,至少須空腹八至十小時以上。上午檢查者,檢查前一日晚上十時以後應完全禁食。 檢查時勿擦指甲油或口紅,以防污染儀器或設備。 檢查時勿佩戴隱形眼鏡,以帶有筐眼鏡為宜,否則無法測試眼壓。 檢查時勿攜帶貴重飾品及穿有釦子或金屬的衣物,服飾以輕便為宜。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者,應攜帶藥物備用。
女性於月經期間者,應是先告知檢查者,勿做糞便、尿液及子宮頸抹片檢查。
懷孕或可能懷孕者,勿做X光攝影或骨質密度檢查。 儘量不要自己開車,因眼科檢查使用的散瞳劑,會影響視力。 填妥健康檢查所需表單,攜帶必備文件資料。 好!出發了! 請您享受一次愉快、輕鬆的健康檢查吧!
健康檢查哪裡去
告訴您一些提供健康檢查的地方!!
提供健康檢查的地方非常多,以下是我們目前收集到的資料,請您參考利用!或是您覺得有很好值得介紹的地方,也請您告訴我們! 台北市立醫院部份: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台北市區域級以上醫院部份: 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長庚紀念醫院、三軍總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國泰綜合醫院、宏恩綜合醫院、中華醫院國軍八O七總醫院、博仁綜合醫院、仁康醫院、新永吉醫院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仁濟醫院、郵政醫院、景美綜合醫院
孕婦產前檢查
全民健康保險孕婦產前檢查給付時程、次數及項目表(如附件)
孕婦產前檢查之給付時程及服務項目
給付時程 建議週數 服務項目





第1次




妊娠第1期妊娠未滿17週 1.於妊娠第12週或第1次檢查包括下列檢查項目:
(1)問診:家庭疾病史、過去疾病史、過去孕產史、本
胎不適症狀。
(2)身體檢查:體重、身高、血壓、甲狀腺、乳房、骨
第12週前 盆腔檢查、胸部及腹部檢查。
(3)實驗室檢查:血液常規(WBC、RBC、PLt、Hct、
Hb、MCV)、血型、RH因子、梅毒檢查(VDRL)、
愛滋病檢查及尿液常規。
2.例行產檢項目(註1)。
第2次 第16週 檢查項目:例行產檢(註1)。
妊娠第2期 1.檢查項目:例行產檢(註1)。
第3次 妊娠17週至 第20週 2.提供1次超音波檢查。
未滿29週 (因特殊情況無法檢查者,可改於妊娠第3期檢查)。
第4次 第28週 檢查項目:例行產檢(註1)。
檢查項目:
1.例行產檢。
第5次 第32週 2.梅毒檢查(VDRL)、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查( HBsAg)
妊娠第3期 、B型肝炎e抗原檢查(HBeAg)及德國麻疹抗體檢查
妊娠29週以上 等實驗室檢驗。
註:德國麻疹抗體檢查呈陰性之孕婦,宜在產後注射
德國麻疹疫苗。
第6次 第34週 檢查項目:例行產檢(註1)。
第7次 第36週 檢查項目:例行產檢(註1)。
第8次 第38週 檢查項目:例行產檢(註1)。
第9次 第39週 檢查項目:例行產檢(註1)。
第10次 第40週 檢查項目:例行產檢(註1)。
註1:例行產檢內容包括
(1)問診內容:本胎不適症狀如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腹長(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水腫、靜脈曲張。
(3)實驗室檢查:尿蛋白、尿糖。
96年度婚後孕前生育健康檢查
*為什麼要做婚後孕前生育健康檢查呢?
生育健康檢查可讓您進一步了解自己與配偶的健康情形,讓準備為人父母者做好健全的懷孕準備,生育健康的下一代。透過檢查可獲得專業之醫護人員提供優生的相關資訊,如有相關問題更可及早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為您們的婚姻生活開啟一條幸福大道。
*補助對象:設籍臺北市已結婚未懷孕者。
*實施日期:96年3月1日至96年12月15日止,額滿為止。
*免費檢查項目及其他費用:
一、免費檢查項目:
(一)女性每案補助新臺幣1,515元(不含掛號費及診察費),檢查項目包括:尿液檢查、德國麻疹抗體篩檢、水痘抗體、血液常規、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甲狀腺刺激素、紅斑性狼瘡等8項。
(二)男性每案補助新臺幣655元(不含掛號費及診察費),檢查項目包括:尿液檢查、血液常規、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精液分析(男性請禁慾3天)檢查等5項。
二、『婚後孕前生育健康檢查』無須禁食:完成檢查後,若需要回診費用、轉介進一步檢查以及其他服務項目,需其他費用時--醫院會先行告知受檢民眾。
三、設籍臺北市具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原住民、新移民,及一般市民或新移民之夫或妻一方,需檢具證件及其他收費之相關規定如下:
身份 證明文件 檢查補助費用 需繳費用(含:掛號費及診察費)
身心障礙者 身心障礙手冊

女:1,515元
男:655元
0元
低收入者 健保IC卡 0元
原住民 戶籍謄本 0元
新移民 戶籍謄本及居留證 0元
一般市民 身分證 每人263元
新移民之夫或妻一方 身分證 每人263元
*檢查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仁愛、和平、陽明、中興、婦幼等院區)洽詢電話如下:
檢查地點 地址 就診科別 諮詢電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臺北市同德路87號 婦產科 2786-1288轉8252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臺北市仁愛路4段10號 婦產科 2709-3600轉3292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 臺北市中華路2段33號 婦產科 2388-9595轉2213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臺北市雨聲街105號 婦產科 2835-3456轉6287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臺北市鄭州路145號 2552-3234轉622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 臺北市福州街12號 婦產科 2391-6470轉1220
*諮詢專線:
市民熱線1999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2192-6068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728-7112
*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
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2767-1757 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2303-3092
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2723-4598 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2234-3501
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2733-5831 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2782-5220
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2501-4616 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2791-1162
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2321-5158 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2881-3039
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2585-3227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2826-1026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
◎全民健康保險兒童健康服務給付時程及服務項目表(請參考附件) 全民健康保險兒童預防保健給付使用紀錄欄 使用說明: 此一健康篩檢,係初步篩檢,不含實驗室及各種影像檢查。 全民健康保險兒童預防保健給付之時程如下: 未滿一歲給付四次,每次間隔二至三個月。 一歲以上至未滿三歲,給付乙次。 三歲以上至未滿四歲,給付乙次。 本紀錄欄供持用兒童於規定之時程內使用。經特約辦理兒童預防保健之醫院、診所,應依據兒童當次接受服務之時程,於紀錄欄適當之欄位填列服務日期及加蓋院所戳章,不需收取部分負擔費用。 未列給付之兒童健康篩檢時程,家長得以自費方式讓兒童接受檢查。 各特約醫院、診所如發現疑似異常時,應建議保險對象至適當科別另做進一步檢查,並按一般就醫程序辦理,即不包括在兒童預防保健範圍內。 諮詢電話:(02)7587313---中央健康保險局台北分局

相關附件: 給付時程及服務項目表.doc 給付時程及服務項目表.doc



給付時程及服務項目表

給付時程 建議時間 服務項目

滿

歲 第一次 一個月 1. 身體檢查:
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瞳孔、對聲音之反應、唇顎裂、心雜音、疝氣、隱睪、外生殖器、髖關節運動
2. 問診項目:餵食方法
第二次 二至三個月 1. 身體檢查:
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瞳孔及固視能力、心雜音、肝脾腫大、髖關節運動。
2. 問診項目:餵食方法
第三次 六至七個月 1. 身體檢查:
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瞳孔及固視能力、對聲音之反應、心雜音、口腔檢查
2. 問診項目:
餵食方法、副食品添加
3. 發展診查:
翻身、伸手拿東西、對聲音敏銳、蓋臉試驗
第四次 九至十個月 1. 身體檢查:
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瞳孔、疝氣、隱睪、外生殖器、口腔檢查
2. 問診項目:
餵食方法、副食品添加
一歲以上未滿三歲 一歲六個月 1. 身體檢查:
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及瞳孔、對聲音之反應、肝脾腫大、口腔檢查
2. 問診項目:
固體食物餵食情況
3. 發展診查:
心智運動發展、獨自行走
三歲以上未滿四歲 三歲 1. 身體檢查:
身高、體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瞳孔及裸眼視力、對聲音之反應、心雜音、疝氣、隱睪、外生殖器、口腔檢查
註:日本健康保險給付0-3歲兒童5次健康檢查;其中規定3-4個月及3歲兒童健檢由保健所(中心)辦理,6個月、9個月及3歲6個月兒童健康檢查由醫療院所辦理,我國全民健康保險則給付六次兒童健康。
五足歲兒童,補助看牙兩次
實施方法 補助對象:凡設藉台北市滿五足歲至未滿六足歲之兒童。(80年7月1日~81年6月30日出生者) 就醫方式:凡補助對象赴特約牙醫診所或醫院時需持戶口名簿及兒童健康手冊。 就診查核:由醫療院所查核。符合條件者始予補助,並在戶口名簿上蓋註記章。 補助項目及補助金領:補助掛號費和部份負擔各伍拾元,合計新台幣壹佰元整,每案以補助二次為限。 診療醫院診所:市立醫療院所及在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登記有案,無不良記錄之公私立醫療院所,且已簽訂合約者。 標誌:合約醫療院所應懸掛「特約標誌」於明顯處。
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對象: 40-64歲中年人,每三年一次免費 65歲以上老人每年一次免費 時間: 每年四月--九月 內容: 健康諮詢 身體檢查  測量身高、體重、血壓、聽力、視力、口腔檢查。 實驗室檢查 尿液檢查:酸鹼度、蛋白質、葡萄糖、潛血、紅血球、白血球、上皮細胞、膿細胞、圓柱體等。 血液檢查: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血色素或血球容積比。 生化檢查:白蛋白、球蛋白、GOT、GPT、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素氮、肌肝酸、尿酸等。
65歲以上老人健康檢查
對象:台北市65歲以上老人 即民國24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且於民國88年12月31日以前設藉於台北市者 服務時間:九十年四月一日至九十年九月三十日。 服務內容:除本局與中央健保局原訂的共同檢查項目(常規血液、尿液、大便潛血、胸部X光、心電圖、女性另有子宮頸抹片)、腹部超音波、甲型胎兒蛋白等。 注意事項:請攜帶健保卡、身分證就近前往本局之合約醫院任選一家預約登記、檢查。 諮詢專線:(如附件)

相關附件: 台北市65歲以上老人健康檢查.doc 台北市65歲以上老人健康檢查.doc

檢查醫院院址、電話一覽表
院 別 地 址 電 話
市立療養院 松德309號 27263141轉1629-31
臺北榮民總醫院 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 28712152(人工)28722151(語音)
臺大醫院公館院區 大安區基隆路三段155巷57號 87329955轉203、205
長庚紀念醫院 敦化北路199號 27135211轉3750
台安醫院 八德路二段424號 27813394、27512747
國軍松山醫院 健康路131號 27494866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吳興街252號 27372181轉3113
博仁綜合醫院 光復北路66號 25786677轉2210
市立仁愛醫院 仁愛路四段10號 27093600轉5206、1065
宏恩綜合醫院 仁愛路四段61號 27713161轉262
馬偕醫院 中山北路二段九十二號 25433535轉3153、2135
市立和平醫院 中華路二段33號 23889607
市立婦幼綜合醫院 福州街十二號 23222332、3916471-292
市立慢性病防治院 林森北路530號 25916681轉290
中華醫院 大安路一段202號 27022621轉113、121
市立萬芳醫院 興隆路三段111號 29307930轉2876-8、5323
三軍總醫院 汀洲路三段40號 23659055轉315、369
市立中興醫院 市民大道1號 25523234轉6246、3161
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 康定路37號 23717101轉6150
西園醫院 西園路二段276號 23076968轉501
23076925
仁濟醫院 廣州街243號 23021133轉2911
市立忠孝醫院 同德路87號 27861288轉6711、6231
市立陽明醫院 雨聲街105號 28389198、28353456轉6268
新光醫院 文昌路95號 28332211轉3100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振興街45號 28264525
中山醫院 仁愛路四段112巷11號 27081166轉376-8
中心診所醫院 忠孝東路四段77號 27510221轉1527
國泰醫院內湖分院 內湖路二段360號 27935888轉1114,1115
國泰綜合醫院 仁愛路四段280號 270821214轉8715,1279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 萬華區康定路37號 23717101轉6150、5082

受檢者可依需要選擇合約醫院接受檢查

六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
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申請須知衛生局諮詢專線:2345-7715~8 A.目的:維護本市兒童身心健康,促進兒童正常發展。 B.對象: 1.第一類:設籍本市零歲至六歲兒童,且其父母之一(或監護人)設籍並實際居住本市滿二年者。 2.第二類: (1) 設籍本市零至六歲具本府社會局認定之低收入戶身分者,或經證明家境清寒確實無力負擔醫療費用者。 (2) 設籍本市零歲至十二歲兒童符合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之罕見疾病患者,或領有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卡者。 C.實施日期:90年2月1日開始實施(91年3月1日內政部兒童局開辦全國性的「三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計畫」,本局仍繼續辦理「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計畫」,補助方式以中央方案優先適用。) D.就醫地點:張貼「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特約醫療院所」標誌的醫院或診所。 E.就醫方式:持「臺北巿兒童醫療補助證」及「全民健康保險兒童健康手冊」(或健保卡),至特約醫療院所就醫。 F.醫療補助證申請方式: 凡符合補助資格,可攜帶以下證明文件至各區衛生所申請兒童醫療補助證: 1.第一類兒童:兒童及父母之一(或監護人)之戶口名簿(或戶籍謄本)正本、父母之一(或監護人)私章、全民健保兒童健康手冊 2.第二類兒童:兒童之戶口名簿(或戶籍謄本)正本、父母之一(或監護人)私章、全民健保兒童健康手冊(或健保卡)、其他證明文件:低收入戶─低收入戶證、家境清寒者─切結書、罕見疾病患者─診斷證明書、重大傷病者─重大傷病卡 G.主辦單位: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第三科,洽詢電話:23457715~8共四線 各區衛生所洽詢電話: 松山區衛生所:27671757轉303 信義區衛生所:27234598轉105 大安區衛生所:27335831轉44 中山區衛生所:25014612轉190 中正區衛生所:23215158轉40 大同區衛生所:25853227轉11-21 萬華區衛生所:23033092轉12 文山區衛生所:22343501轉38 南港區衛生所:27825201轉109 內湖區衛生所:27911164轉221 士林區衛生所:28813039轉21 北投區衛生所:28968601轉315 補助項目及金額: 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申請須知衛生局諮詢專線:2345-7715~8 A.目的:維護本市兒童身心健康,促進兒童正常發展。 B.對象: 第一類兒童: 補助急診、住院之掛號費及部分負擔費用。 補助九次兒童健康檢查掛號費及健康諮詢費。 第二類兒童: 補助門診、急診、住院之掛號費及部分負擔費用。 補助九次兒童健康檢查掛號費及健康諮詢費。 補助住院醫療費用自付額部分,扣除(或免除)健保部分負擔費用後之其它健保自付醫療費用,補助金額核實給付並以每人每日1,000元、全年14,000元為上限。 注意:低收入戶兒童已領取本府社會局之「低收入戶市民醫療補助」或其它同類型醫療補助者,不得重覆申請本住院醫療費用自付額補助。家境清寒及重症、罕病病童已領有其它醫療補助者亦同。 註1:以上各類補助於民眾就醫時由特約醫療院所直接扣除補助金額,再由特約醫療院所直接向衛生局申報費用核付。 註2:掛號費及部分負擔給付標準:掛號費:門診補助掛號費五十元,急診補助掛號費八十元。部分負擔:門診、急診、住院之全民健保部分負擔費用依全民健康保險法三十三條至三十五條之規定。 (*申報急診以地區醫院以上為限。)

逆行性神經療法簡介

一、什麼是逆行性神經療法
逆行性神經療法是黃忠信醫師自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以
來近二十年投入神經醫學研究,終於在神經治療上有了全球性的
突破。黃院長曾應邀於2005年10月在韓國第十三屆國際東洋醫學
會做專題報告,目前在台大醫學院博士班繼續研究此療法的學術
理論。這種逆行性神經療法係採用脈頻共振治療儀,針對特定的
神經治療點作治療,使失調的神經系統快速恢復正常。
逆行性神經療法是一種物理性治療,為安全、非侵入性、無副
作用且療效迅速的療法。本療法具有突破性的神奇療效,可以輕
易治癒許多目前中西醫學很難治療的疾病。其作用機轉是經由改
善神經的調節能力,促進局部的微循環,是比較根本性地調節體
質,使身體恢復健康,健康的身體就有能力抵抗疾病、承受壓力
,並快速從失去平衡的病態中恢復。
二、逆行性神經療法的適應症
1.各種疼痛症:坐骨神經痛、頭痛、偏頭痛、經痛、肩頸痛、腰
背痛、三叉神經痛、牙痛、帶狀皰疹神經痛、 肌腱炎、網球肘、
高爾夫球肘、媽媽手、扳機指、急性扭挫傷、五十肩、腕隧道症
候群、手腳麻木等。
2.退化性關節炎:脊椎關節炎、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
3.各種神經病變:腦中風偏癱、顏面神經麻痺、手腳麻木、眩暈
、重聽、耳鳴、梅尼爾氏症。
4.各種過敏性疾病:氣喘、過敏性鼻炎。
5.皮膚疾病:青春痘、帶狀皰疹、雞眼、單純性皰疹、慢性傷口
、痔瘡。
6.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症、大腸激躁症、多汗症(含術後代償性
出汗)、慢性咽喉炎、神經性膀胱頻尿、小孩尿床、打鼾、消化性
潰瘍、陽萎早洩等性功能障礙、胃食道逆流等。
7.各種精神官能症:焦慮症、憂鬱症。
8.眼睛視力疾病:弱視(含超齡弱視)。
9.其他疾病:慢性攝護腺炎、攝護腺肥大、慢性支氣管炎。
三、線上諮詢與就醫方式
線上諮詢與問診:提出自己的問題請教醫師
了解病友治療經驗:病友自由發表治療經驗,醫師不參與發表
意見
如何就醫:全省各地都可以方便就醫

憂鬱症 青春痘 失眠

轉貼自黃忠信心醫園地

怎樣消除眼周旁的脂肪球和小肉芽?

常常被問到“怎樣消除眼睛下面的脂肪球?“、“眼周的小肉芽
該怎麼處理?”。每個女人都希望有雙誘人的眼睛,看起來乾乾
淨淨,不要黑眼圈,不要眼袋,不要莫名奇妙長一些“累贅”!
有許多人認為眼周的脂肪球或小肉芽都是“太過營養”的眼霜導
致,事實上並不然!
小肉芽或脂肪球的種類:
1 病毒感染─“扁平疣”: 沒想到吧!怎麼連眼周的小肉芽都可
能是病毒感染?由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疣,通常看起來是膚色或咖
啡色,亮亮的,摸起來有ㄧ點粗糙感〈但請不要摸了之後又摸身
體其他部位,因為疣是具傳染性的,雖然傳染性不強,但還是盡
量避免比較好〉。
最近由於接睫毛的風氣大盛,許多愛美的女人為了那ㄧ排捲俏的
人工睫毛,就糊裡糊塗的讓病毒染上眼皮四周。
如何治療?
有二派說法,有些醫師認為不需治療,只要加強病患的免疫系統
,讓健全的免疫系統去克服這類型病毒。另ㄧ派醫師則通常會使
用液態氮或擦免疫誘發劑來治療。
2 汗管瘤:通常長於眼周下方,這種累贅和眼霜是不是過於營養
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體質或遺傳引起。一般來說,會開始於青
春期過後或更晚開始慢慢囂張。汗管瘤摸起來幾較硬,感覺比較
札實,通常長於皮膚底下。如何治療?:使用二氧化碳雷射做治
療。但很煩人的是,由於汗管瘤長在皮膚較深處,打太深容易留
下疤痕,清理不乾淨又會再長回來。
3 角質囊腫:看起來大小不一,通常是因為油脂過多的保養品和
老廢角質代謝不完全〈ㄧ般來說,角質代謝應該是往外剝落,而
引起角質囊腫的原因是角質往內包〉。
如何治療?:
找皮膚科醫師清除,或平日可使用維他命A酸類、果酸類或水楊
酸產品,幫助肌膚新陳代謝正常。
4 脂肪小粒:由化妝品所引起的小肉球,在皮膚科的領域中居然
沒有學名,但臨床上卻常見這種由保養品導致的累贅。因為擦了
太油或過多的油脂的保養品會干擾肌膚的新陳代謝,而導致肌膚
的皮紋看起來比較放大,ㄧ顆顆的,很像小小的疙瘩。
如何治療?:停用油脂過多或太油的保養品,一段時間後會自行
改善。
泛亞診所吳純慧院長看小肉芽、說脂肪小粒:

1 發現眼周長出小肉芽,請先看醫師。由醫師的專業來判定眼周
旁的累贅到底是什麼,再決定治療方式。

2 如果是接人工睫毛後,眼週開始長一些不明異物,請ㄧ定要先
看醫師,並避免用手去摳去擠壓。
3 治療汗管瘤前要先與醫師溝通並自行考慮清楚,因為它是一種
遺傳性〈體質〉的現象,清除後通常還是會再回來。
每個成人體內,大約含有300億個白色脂肪,功能是將能量以脂
肪細胞的形式儲存起來。每個脂肪細胞中,都含有三酸甘油脂,
俗稱脂肪球。
脂肪球量變大,脂肪細胞體積就擴增,造成肥胖;反之燃燒三酸
甘油脂,細胞萎縮身材就瘦下來了。在正常情形下,脂肪細胞數
目到了青春期後就不再增加。肥胖是脂肪細胞數目過多或過大所
致,故成年以前應盡量避免發胖,才能把脂肪細胞數目維持於最
適當量;成年以後才發胖的人,一般只是脂肪細胞因儲藏多餘脂
肪而變大所造成,故減肥並不難!身體脂肪的分佈,取決於遺傳
及荷爾蒙等因應的影嚮,例如女性的皮下脂肪多積聚於小腹,臀
部及大腿,而男性則囤積於上腹及腰部。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氣胸

氣胸最主要的有可能是撞擊導致,我自己就是因為撞擊導致破裂,之前新聞報導有個大學生做愛導致肺泡破裂,肺壁過於脆弱者,也很容易因為撞擊導致破裂。
氣胸 (pneumothorax)是氣體在胸腔內引起肺萎陷。若引起縱隔偏移及壓迫到對側的肺稱之為高張性氣胸(tension pneumothorax)。新生兒常因急救時使用的人工呼吸器壓力過大而引起,或是肺氣腫的水泡、肺囊腫破裂而造成.
..................................
正常情況下, 胸膜腔內無氣體; 簡單地說, 氣胸是指胸膜腔內出現了氣體.

氣體可通過下述三條途徑之一進入胸膜腔 1. 通過臟層胸膜的破裂經氣道及肺泡進入胸膜腔;2.經胸壁,膈肌或氣管進入, 如胸部穿通傷後及3 來自胸膜腔的 產氣微生物。

在氣胸的發病機制中常有跨肺壓增高。 在正常情況下, 胸膜腔是負壓, 為-3 -- -5cmH2O 柱; 在吸氣末期, 負壓達最高值。 氣體進入胸膜腔使胸腔內壓力昇,高接近大氣壓; 由於肺的自然彈性回縮形成肺組織塌陷. 當胸膜內氣體聚集使胸膜腔內力超過大氣壓時, 則形成張力性氣胸; 如同經由一個活瓣, 在咳嗽或正壓啾吸時, 活瓣開放. 胸膜腔內壓力增高至> 15 cmH2O柱時, 可隔移向對側胸部, 使體循環的靜脈血回流至胸腔受阻
氣胸

正常情況下, 胸膜腔內無氣體; 簡單地說, 氣胸是指胸膜腔內出現了氣體.

氣體可通過下述三條途徑之一進入胸膜腔 1. 通過臟層胸膜的破裂經氣道及肺泡進入胸膜腔;2.經胸壁,膈肌或氣管進入, 如胸部穿通傷後及3 來自胸膜腔的 產氣微生物。

在氣胸的發病機制中常有跨肺壓增高。 在正常情況下, 胸膜腔是負壓, 為-3 -- -5cmH2O 柱; 在吸氣末期, 負壓達最高值。 氣體進入胸膜腔使胸腔內壓力昇,高接近大氣壓; 由於肺的自然彈性回縮形成肺組織塌陷. 當胸膜內氣體聚集使胸膜腔內力超過大氣壓時, 則形成張力性氣胸; 如同經由一個活瓣, 在咳嗽或正壓啾吸時, 活瓣開放. 胸膜腔內壓力增高至> 15 cmH2O柱時, 可隔移向對側胸部, 使體循環的靜脈血回流至胸腔受阻.

氣胸之分類:
1. 自發性氣胸: <<圖解>>
A. 原發性自發性氣胸:

1> 發生率, 男性: 女性 約為6:1

2> 身裁高而瘦者, 吸煙者及HLA-A2B40者較易發生.

3> 常見原因為肺上葉接近尖端之囊泡(bleb)破裂,

4> 約有百分之二十之病人可在X光上看見此囊泡, 而在開胸手術中, 則約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病人可發現.

5> 臨床表現: 常為靜息時發作, 出現疼痛,啾吸困難,難咳嗽, 當氣體增多將胸膜表面分開時疼痛減輕; 在一些患者, 僅有的主訴為全身不適, 因而延誤了就診. 體格檢查發現一側胸腔增大,該側肺呼吸時的移動度降低, 同時伴有呼吸音和觸覺語顫之減低, 大量氣胸一般伴有患側過清音.胸部X光片是診斷性的, 它可顥示由臟層胸膜畫出輪廓的部份陷的肺臟. 通常, 小量氣胸僅在用力呼氣或側臥位投照的胸片上才能發現. 有些情況下, 可見少量液體, 常為血性的, 但並非都如此. 如果隔移向健側肺臟, 則提示為張力性氣胸, 通常在胸部X光片上, 以場陷的肺臟與一側肺的容積比來估計氣胸的量, 但即使是行家, 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判斷也並不總是準確無誤的.患者常因胸痛而行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的變化 ( QRS 軸右偏, 電壓降低, 胸前導T波倒置) 可被誤認為心內膜下心肌梗塞.
• 2007-04-08 17:07:26 補充
B. 續發性自發性氣胸:

1> 最常見的基本病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病, 它則為肺結核, 壞死性肺炎, 氣喘,原發性或轉移性肺癌, 肺纖維化, Sarcoidosis, lymphangiomyomatosis, histocytosis X 等.

2> 先天性結締組織病變, 如Marfan 症候群, Ehles-Danlos 症候群亦常會伴隨氣胸之發生.

3> Catamenial 氣胸是一種少見但獨特之現象, 常可見於有子宮內膜異位之中年婦女, 其氣胸往往發生於月經來潮後48 小時內, 且常為右側.
• 2007-04-08 17:07:33 補充
4> 生理影響: 由於肺部原有病變, 因此, 繼發性氣胸的生理紊亂通常很重嚴重且常常是致命的. 動脈低氧血症和高酸血症常很明顯.

5> 臨床表現: 盡管臨床表現依原有肺部病變不同而有差異, 但患者都會出現呼吸窘迫, 病情迅速惡化.呼吸困難十分明顯, 常伴有患側胸痛, 在胸腔引流管置入前可發生猝死;在胸腔引流管置入數小時內可發生呼吸衰竭. 消化道大量出血是另一併發症; 繼發自發性氣胸的死亡率很高, 約15會 左右; 繼發自發性氣胸的復發率與原發自發性氣胸相似, 約40%-50%.
• 2007-04-08 17:07:39 補充
6> 治療:繼發自發性氣胸的治療與原發自發性氣胸一樣, 但情況要緊急得多. 對原有肺部疾病的患者, 即使是小量氣胸也是致命性的, 因此, 幾乎所有繼發自發性氣胸的患者都需放置胸腔引流管.

C 醫療造成之氣胸:

1> 過去統計抽 取胸水時, 造成氣胸之機會約為2 %, 若加做肋膜切片, 則 增為3%, 目前因廣泛採取超音波定位, 此種機會已大為減低.
• 2007-04-08 17:07:45 補充
D.受創性氣胸:

1> 受創性氣胸: 可源自於穿透性或非穿透性氣胸, 而大多數非穿透性氣胸並非由於肋骨骨折造成肋膜破裂.胸部擠壓, 使肺泡內壓力驟然昇高, 可引起肺泡破裂, 將空氣擠壓入肺間質; 言些氣體向臟層胸膜或縱隔滲入.臟層和縱隔胸膜的任何破裂都可引起氣胸

2> 當此類病人伴隨有咳血, 插上胸管後仍不斷有氣體外漏或是最上之三根肋骨有骨折時, 應安病人做支氣管鏡檢查,以排除氣管撕裂之可能性.
• 2007-04-08 17:09:27 補充
像氣胸最嚴重的要插管治療,嚴重的症狀就是會有呼吸困難,胸口疼痛.
輕微氣胸感覺就是你彎下腰,會感覺到肺部有東西在流動,氣胸只需要照x光就可以察覺,x光片下的胸口有一大片黑色的東西就是肺泡破裂,年輕人罹患輕微氣胸肺部自己可以做修補,大致上醫院的治療是用高壓氧來修補

刮沙的原理

人的身體本來就會自我調解全身的血液.當身體有些不適時.如有血壓不正常時.更易中暑.如果立即刮痧將體內血液釋放出來.腦壓會立即舒服輕鬆了.
痧』是民間的習慣叫法。『痧病』是一種夏季常見的疾病,生了這
種病的人,在皮膚上可以刮出紫紅色的血斑像是小出血點,健康的人
或是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有時也能夠在皮膚上刮出血點,但沒有痧病
的點色深紫,而且刮後局部皮膚色素的存留時間也沒有這樣長。

首先準備好光滑的東西,如湯匙(或骨梳)一隻,再拿一個小碗放些麻
油(沙拉油或茶油、清水亦可)這樣就可以進行刮痧。方法就是用湯匙
在病人身體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膚出現深紅色的
紅斑為止。刮砂時的順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間刮向兩側,刮時應取
單一方向,不宜來回刮,每次大約刮二十下左右。

1.通常在頸部及背部的脊椎兩旁,沿著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結喉的兩側和胸部進行。
3.也有沿著脊椎兩側,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著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人情況不佳,可刮臂彎內側和腿彎內側。

在夏天、秋天,或夏秋之間發生的突然發燒、頭暈、嘔吐、腹瀉
或腹痛一類的病症,例如:

1.中暑
2.中熱衰竭
3.飲食不潔食物,腹痛、吐瀉等
4.煩悶不舒服、怕冷、頭昏等症狀
真正刮沙是利用反覆推壓方式,使肌膚產生熱,毛細孔打開,達到散熱。
又因在推壓時產生按摩血管與肌肉,使血液暢通肌肉鬆弛,當然就會比較舒服。
刮沙是為了讓氣能流通~~如果坐太久還是躺太久氣就會塞住
1.什麼是痧?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林胤谷說,所謂的「痧」,其實是人體內疾病在身體表面的特殊表現。一般所說的刮痧,又可稱為抓痧或撮痧,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指或邊緣潤滑物體,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反覆的刮、捏、提、擠、挑,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以達到調整身體功能,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

2.為何要刮?

刮痧的功效,主要是經由有選擇的尋找對某些疾病的特殊反應點或腧穴,進行良性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的循環功能,使肌肉和末稍神經得到充分營養,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加人體免疫能力。
刮痧作用:刮沙的治療效果取決於兩點:一.刮痧作用的性質和量.二.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異性.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各個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內外相通`表裏相應`彼此協調`相互為用的整體;刺激身體某個部位或某個部位發生變化時,都會引起相應的全身性反應.人體能夠保持著陰陽平衡,氣血暢流,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進行正常生理的活動主要是依靠體內的[自我調節系統],來實現的.這種自控調節系統的節構,是由大腦-脊髓-經絡{包括運行其間的氣血,體液}和皮部所組成.而在現行中醫理論中,疾病瘀積在體表層,皮膚為身體最大的皮部,它的部份是與經絡密切相連的,在末梢神經和經絡內之有毒物質,可藉由刮沙來檢查人體器官已行成的各種病症,
1.刮沙會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增強;使肌肉和末梢神經得到充分的營養,從而可促進新陳代謝.
2.對循環`呼吸中樞具有鎮靜作用.
3.刮沙直接刺激末梢神經.能調節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對細胞免疫力具有增強作用,從而可增進人體的防禦機能.
4.刮沙可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旺盛,營養狀況改善,血管的緊張度與黏膜滲透性的改變,淋巴循環加速,細胞吞噬作用增強.致使局部溶血現象,局部溶血現象是一個延緩的良性弱刺激過程,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機能的到調整,還可以通過向心性神經作用於大腦皮質.繼而到調節大腦的性奮與仰制過程及內分泌系統的平衡.整個反應過程在對正常生理無異常影響情況下,使身體的防禦應急能力增強,使病理過程好轉.
刀療 蜂療(Bee Sting Therapy) 針灸(acupuncture) 穴道 氣功 (Qi Gong)
腳底按摩 (Foot Massage) 民俗療法 推拿 (推拿即按摩 Massage) 拔罐 刮沙
1) 刀療
一、刀療法起緣
「刀療神技」源起於春秋戰國,在當時的寺廟裡,幾乎都有使用刀子為人醫病的僧侶,不但替自己人治病,同時也與信眾結緣,治癒過無數的疑難雜症,是一種非常神妙的特異療法;後來這些為人治病的「刀療僧」,大都無故早亡,要不就驟然猝死!當時科學並不發達,相傳是邪魔作祟,使得「刀療僧」後繼無人,而此「刀療神技」也因此凋零沒落了!不過幸好唐朝時期,中、日兩國交流熱絡,「刀療神技」的一絲命脈,亦因唐朝鑒真和尚傳經時,傳給日本和尚,而得以在日本延續;然而二千年前在中國所發生的問題仍在,盲點還未解開,那就是執用「刀療」之人皆不永壽,因此在日本學習「刀療」之前,要先「禁房」三年半,需一口氣唸完「心經」,待自身的「氣」養足之後,才能動刀學藝,所以大都採「家族內傳」的方式繼承下來,而懂此絕技之人日亦減少,日本最後一位刀療僧加藤先生已在20多年前過世。
 
二、刀療的發展
在日本,「刀療神技」救人無數,像;五十肩、落枕、關節炎、腰背腿足扭傷、網球肘及無名痠痛等,高血壓、心血管病變...乃至中風、半身不遂等病症,皆有相當好的療效;目前正在台灣大力推廣,並採用科學方法和理念,更有效的為需要的朋友服務,治癒相當多的病例;希望把此「刀療神技」能夠落地生根,而且再度發揚光大,亦是本人在台創始成立“刀療養生協會”之本意。
其實人體本身即有「自療」的本能,只是現代人的生活,飲食不當、心理因素或工作壓力的關係,使得「免疫系統」的功能失調、體內「循環系統」癱塞不暢,隨著時間累積,就會影響到內臟的正常運作,甚而導至器質性的病變,這時身體即會感覺不適,病態即開始顯露出來。
在病變內臟所對應的皮膚表層,會有增生硬塊、淋巴結、痧點等現象,而該區域的皮下神經組織(疼痛接收器)亦會全部「豎直」,使整個患部的肌肉緊繃、疼痛,學理上只要針對這個部位給予適度的「刺激」,以喚醒體內的「自療機制」,整個症狀隨即得以舒緩,「刀療」即是利用鋼刀,刀刃尖端放電原理,將電子(磁、氣、能量)擊入患部達到深層刺激的效應,讓主管中樞神經的大腦,開始調兵譴將,將大量的抗體、白血球輸送至患部而得到治療;所以「刀療」的治病原理同傳統「刮痧」、「推拿」、「針灸」療法雖然雷同,不過「刀療」的「放電」作用,郤能夠深達肌裏直透骨髓,遇穴則入,當然更具療效,且屬非侵入性之療法。
三、刀療的效果
「刀療」的治療過程比較辛苦,像是重症患者或是年久病灶,通常「反應點」都非常敏感,稍一刺激就會相當疼痛,甚至於有痛徹心肺之感,然而按「刀療」的原理而言,越痛表示越有效果,只要治療到不再疼痛時,病也已經痊癒,不需用藥,也不會有後遺症,可說是相當特異的治病方式。不過患者在刀療後,大都會有輕微發燒、身體倦怠、或部份皮膚青紫等情況,這是病理學的「好轉反應」,此時只要多喝開水多休息,洗洗溫水澡即可。
此外平日的飲食應要清淡、營養均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要適度的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亦就是要首重「三養」,即營養、保養及修養,這雖是老生常談,但確是維護健康所必需信守的根本道理!
參考資料: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2Health/H717Sword.htm
2) 蜂療
何為蜂針療法:
蜂療是利用蜜蜂(工蜂)蜂針一中華民族固有的經絡學原理循經絡皮部和穴位施行不同手法的針刺以及應用蜂產品給人解除或減輕病痛,恢復健康的方法,稱為蜂針療法(Bee acupuncture)簡稱為蜂療。

蜂針給人體經絡刺激,同時自動注入皮內適量的蜂針液(Bee Venom),具有獨特藥理作用,蜂針繼發局部潮紅、充血兼具溫灸效應,蜂針療法是針、灸、藥三結合復合型刺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之一絕,經國內外蜂針研究者發揚光大,現已成為預防保健及輔助醫療事業中顯示出獨特效用,也是現代人追求天然保健(Nature Care)之大趨勢。
為何要蜂療:
因工商業社會裡生活人人精神緊繃,壓力很大,運動又少,現代病應運而生,西藥副作用又大,生活品質惡性循環,自體免疫力逐年下降,病人每天擠爆各大醫療院所,國家健保成本大幅增加,國民因病痛並未稍減,在在都因國人無先進國家國民預防保健觀念以致之,最近曾與日本、韓國、歐盟做蜂療學術交流,方知以蜂療做人體預防保健在世界上已成為不可抵擋之趨勢,各歐美先進國家對台灣蜂療也趨之若鶩,先後也派醫師來台灣學習蜂療課程,繼續推廣世界各地。
蜂針療法反應:
蜂針經經絡感傳會有紅腫、熱痛癢之反應,前十次為適應期,體質較虛冷者第1、2次就會反映,一般正常體質於4~6次會有1~2次反應,當反應時不用怕,可用紫雲膏等消炎藥膏塗敷,2~3天就會消退。
注意事項:
(1) 如長途到蜂療場所時,請先歇息一下。
(2) 蜂療前身體產生疲倦、飢餓、過度運動、喝酒時,請勿接受蜂療,切記空腹或過度疲勞,以免造成暈針。
(3) 請著輕便服裝,方便進行蜂療。
(4) 初期接受蜂療者會在五次左右發生紅腫、癢、熱、痛之反應,請不要驚慌約3~5天就會自行吸收、消失。
(5) 蜂療的保健主要目的是『預防保健、醫療輔助』,重要的是『生病一定要看醫生』
(6) 下列各種患者體質或症狀尚未改善前不可用蜂療:
◎嚴重先天性心臟病
◎嚴重支氣管過敏或嚴重過敏體質
◎機轉體質、特異體質
◎重病、體能嚴重虛損
◎嚴重腎臟病變
◎一歲以下嬰兒
◎未曾蜂療之孕婦
◎睡眠嚴重不足
◎發病急、病情重應及時住院者,如盲腸炎、腦中風、吃錯藥、打錯針等上各種症狀雖不可接受蜂針,但可依自體需求先以蜂產品做食療來補充營養,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力,改善體質以後就可微量蜂針,故蜂產品在蜂療體系上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一般預防保健上,蜂針加上蜂產品更能得相乘效果。經十多年來臨床經驗,有用蜂產品保健者蜂療過程較快適應並較不會紅腫熱痛癢之不適反應。
(7) 蜂療完畢時,請記得先休息一下,喝杯水。
毒蛋白分解器的重要性:
蜂針療法被人類用來做為補助醫療保健已行之有年,因工商業發達突飛猛進,人們生活環境劣化,工作壓力增加,現代社會人之現代病與日俱增,無奇不有,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渴望,用蜂針療法及天然蜂產品來提高自體免疫力,改善、維護身體健康已漸被人們肯定與接受勵行。
台灣地區經台灣蜂針研究會有計劃的教育訓練推廣,近十年來蜂療人口已成幾何級數增,因此為防止蜂療過程發生任何身體異常不適之意外,對蜂針實踐者之安全要求規範,實益形殷切與必要。
蜂針醫術理論與注意事項,中、日的蜂療先進房柱教授與深澤光一前會長先後已教誨良多,全球蜂針實踐者應遵循摧慎從事外,願再提供蜂療時萬一發生異常反應第一時間即可改善防範意外極為寶貴的經驗,供與會各先進參考,共同防杜蜂針意外事故。
1.台灣省蜂針研究會嚴格規定,凡屬會員經教育訓練合格井發給證書之蜂針師都必須每人配備蛇槍(BOdy Guard)lST隨時保持作用正常,
規格如下:
Specifition
(1)Power Source:one DC 9 Volt Battery
(2)Power consumption:0.5Amp
(3)Electrode distance:52 m/m
(4)35kvm
2.用法:當蜂針實踐者事前無法查知機轉體質或特殊體質,於蜂針時造成接受蜂針者身體任何異常反應與不適,立即將蜂針拔除,並立刻取出隨身攜帶的毒蛋白分解器(Body Guard)放置於蜂針點(一般都在四肢)中心讓毒蛋白分解器發射二極置於蜂針點上下實施1/2秒發射(discharge)瞬間打斷蜂毒分子結構鏈,分解蛋白質,阻斷蜂毒繼續傳導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迅速有效防止意外發生,這是蜂針安全有效防止意外之關鍵急救方法。(如接受蜂針者皮膚較乾澀,可立刻用口內唾腋塗敷,以達導電效果)。
參考資料:http://www.apitherapy.com.tw/new_page_5.htm
3) 針灸
針灸醫學是中國古代聖學,天人之學(宇宙生命之學)的具體成就顯現。人體在宇宙中,受日、月、星辰、地球,即大自然場(包括引力場、磁場、電場、熱場、光波場等等)對人體生物場的影響,周身氣血的流動,每日每時皆隨時間推移而有一定的盛衰規律,正如潮水之起落有時。
針灸醫學即依據人身十二經脈之氣化運動與地球一天十二時辰完全配合相應,而掌握人身能量與宇宙能量相互作用、相互聯繫之微妙關係;簡言之,人身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即是人體的具體能量系統。
針灸醫學在於研究如何順應宇宙能量變化規律而掌握人身能量變化規律,
使人身小宇宙與大宇宙達到自然合諧之境界,亦即,以針刺經脈穴位之方
法,令人體生物場與大自然場逐漸同步、統一,使人體氣化運動合於自然
規律,是一種「王道醫學」。順其道,輕可保健養生、袪疾延壽,重能修
身得道,與天地同壽,則是「天人合一」至高道境。風行於世的中國氣功
,正是修身入道的起步。
針灸治病,毋需藥物輔佐,直接治療機體之能量體系,令能變而後質變,
無論氣病、血病,皆有極效。凡針灸名家,皆不用藥;故而,針灸不惟能
避免藥物污染切合人體環保利益、深具經濟效益,且是最符合中醫「自然
」之最高治則之一門獨立醫術也。
針灸之療效絕非限於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之五十餘種,凡一切疑難雜症、內
科重症如糖尿病、心臟病、尿毒症、血癌等皆有極佳療效,端賴主治醫師
之醫理醫道高明與否,能否通盤掌握針灸醫道精微而定。中國歷代皆不乏
針灸名家,唐代為針灸醫學極盛時期並遠播日韓,以迄於今,唐之太醫署
並設有針灸科,設針博士一人,針助教一人,針師十人,針工廿人,針學
生廿人,可知針灸之正統醫學地位十分明顯,並且,同為針灸施術者,其
醫術之高低相差實不可以道理計。
針灸醫學為中國文化之無價瑰寶,亟宜戮力研究而發揚之。
參考資料:http://www.webhospital.org.tw/chinese_medicine/c1.html
4) 穴道
穴道這學問適中一很特別的地方
過去人們一般都認為
中國古人是從穴道的定位中
逐一發現人體經脈的構造
不過現在的考古證據發現
有關經脈的學問起源可能比穴道早
從出土的的古脈學書
上面記載的穴位不只少
也沒固定的名稱
但是中國脈學書大集成難經出世後
穴道專書才大量出現
穴位從最早的
36穴一下子就增加到正經十二脈 奇經八脈等360穴
後來更發現經外奇穴(非經脈穴位)72穴
阿是穴(感痛點不固定)若干
可以說穴道名稱是中醫師從穴位的摸索中
逐一定名的
補充
穴道,
名稱有時因其功效而定,
有時因其位置而定,
有時因其作用而定,
有些甚至是依人名而定的,

穴道最早不可能是從36穴開始的
因為6為陰數,9為陽數,
陰陰得36,那陽陽的81往哪裡去啦
穴道最早是9大條,後來才衍生為12條,因其有左右,故為24條,至此為外脈,道家尚有24條內脈,
穴道最早為天地發氣之處,故為9×6,54個穴。在持續下去直至今日360個穴道。
5) 氣功
氣功為什麼可以治病?是一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不少人將氣功當作一種柔軟體操,認為它的運動量比不上跑步游泳,因而作用也比不上它們。那當然是大錯特錯的。氣功在治慢性疾病方面之所以遠勝其他體育運動,是因為它的三調:意念、呼吸、姿勢。而有不少慢性病,較劇烈的運動反而有害,因為它無法克服體弱者〈病患者〉在運動中的缺氧問題,氣功卻沒有。
要明白氣功為什麼可以治病?先要明白疾病的起源。古代的人類,可能由於生活簡單,他們先天性有一種免疫力,即有病不用服藥而可以自動痊癒。但現在的人類,身體的免疫力卻越來越低,容易被各種疾病入侵,必需吃藥才能好。而有不少慢性病,吃藥祇能控制病情不使惡化。正如今天不少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胃病等要終生服藥一樣!
人的免疫力為什麼會逐漸降低甚至消失呢?就因為人受到太強烈的七情六慾的刺激,終日處在緊張恐懼或者興奮的七情六慾之中,一方面使大腦皮層不能好好休息,另一方面影響到內臟器官的平衡,身體從有序陷入混亂狀態,疾病因而產生。正如一把弓,長時間拉著,也會失去它的彈性。而氣功就是通過一定的鍛鍊方法:意念、呼吸和姿勢,減低人的緊張狀態,使人的七情六慾不致太高漲,從而恢復人類先天的免疫力,而把疾病治癒。
市面上有好幾百種氣功,流行的也有好幾十種,如果它們是通過長時間考驗的,就是好氣功。雖然它們在操作上千差萬別,但卻殊途同歸,所要求達到的目的基本上一樣,就是放鬆和入靜。而放鬆和入靜,也是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鍊功入靜了,身體自然也放鬆了。相反,身體在鍊功中逐漸放鬆了,人也基本上進入入靜的境界。那麼,放鬆和入靜,為什麼可以治病呢?
一方面,放鬆和入靜在鍊功中可以治標,例如胃痛、心絞痛等可以止痛;中期可使疾病減輕;長期可以治好疾病。另一方面,鍊功中的放鬆和入靜,也可在治本中發揮作用。因為,練功時間長了,免疫力就提高,從而治好各種慢性疾病。另外,練功可以陶冶性情,糾正過份的大喜大悲大怒等,也可以治好疾病,古人叫做性命雙修。
現在說一下七情太過的危害。例如有人因打牌滿糊狂喜而心臟病發〈或腦溢血〉暴斃!怒可以傷肝,孔明氣死周瑜是例子。發怒還會使胃病、心臟病、高血壓等發作。過份的憂傷也很有害,如親人去世之類。尼克遜因水門事件下台,不久患上癌症;被特赦後癌症不久即痊癒。過度憎恨別人或自己,會百病叢生!慾望方面,如胡亂大吃大喝,嫖妓,吸毒等,對身體的危害更大。紅樓夢中王熙鳳毒設相思計,使賈珍幻想和心愛的人做愛,身體日漸消瘦。單是幻想已能危害身體!例子太多了。但練習氣功,會使人心境平和,七情不致太過,疾病也不易發生。你可能不信。去練吧,將使你脫胎換骨,驚訝不已!
參考資料:http://www.qigonghk.com/
6) 腳底按摩 
身體的不健康,多半是因為缺乏運動的關係,古時候的人鎮日赤腳在田中工作,腳底直接接觸地面,因而受到刺激,促進循環,然後流汗喝水,完成了一個新陳代謝的正常循環,發揮人體的治禦本能,所以,古人的身體比現代的我們健康許多。「腳底按摩」就是依照刺激穴道的原理,來做治療。
  「腳底按摩」按摩法是以刺激原理,按摩病變器官或腺體的反射區帶,使其恢復原有功能,達到治療的效果,保持健康的自然健康法。是第三醫學的一門傳統醫療方法。我們的身體藉著新陳代謝作用,達成排除體內廢物與毒素的功能。散佈在全身的淋巴系統、腎臟、大小腸、皮膚等。都是排除新陳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的主要器官。如果這些器官的功能失常,則體內的廢物與毒素無法排除,身體就會不健康。「腳底按摩」能藉著刺激各部位反射區,使血液循環順暢,排除積聚在體內的廢物或毒素,使新陳代謝作用正常運作,達到治療的效果。
反射區帶
  反射區帶位於皮膚下面的神經末梢附近,就是反射區所在。有些反射區像檸檬一樣大,如肝臟反射區:有些則小如大頭針的針頭一般(甚至更小),如腦下垂體反射區。大體上,反射區的大小和其對應器官的大小成正比。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反射區就會有結晶沉積,成為痛點。每個痛點的觸覺反應不同:有的摸起來像沙子,有的呈現顆粒狀,有的只有腫脹的感覺。按摩經驗豐富的人,可以在病人還沒叫痛之前,就感覺到結晶的存在。
第三醫學
  第三醫學是指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己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醫療法(一般用吃藥、打針來治療疾病,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超音波治療等稱為第二醫學。這兩種醫學理論,只能治標,無法根治,因此面臨無法突破的境界),這是未來的醫療趨勢,也有很多醫學家正在努力研究的一門醫學,腳底反射區按摩也是第三醫學的一種,它能造福更多的病患。
腳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
1. 促進血液循環之順暢。
2. 疏通人體能源循環管道之障礙。
3. 促進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與各器官系統間的協調。
4. 增進內分泌之平衡,緩和趨於緊張之系統。
5. 排泄體內毒素雜物,維護健康。
6. 加強新陳代謝功能,保持青春活力。
7. 刺激細胞產生活力,防止老化。
8. 恢復退化的器官機能,預防生病。
9. 免打針、免吃藥、療效神奇。
參考資料:http://health.healthonline.com.tw/article/p252c.html
7) 民俗療法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先賢對於疾病,不著重治療,而重於預防疾病的發生。
在古代時候,交通困難,求醫不便,這些方法,便是家家戶戶所通曉的疾病自療方法。
這些就是民俗療法。
8) 推拿
何謂推拿是推拿師用自己的手或上肢協助病人進行被動運動的一種醫療方法。一般常用的有推、拿、按、摩、掐、滾搖、揉、搓、抖等幾個手法。在患者皮膚肌肉的點、線、面上進行推拿,創造積極的外因條件,以疏通患者經絡,滑利關節,促使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癒病痛的目的。
推拿的療效
推拿對許多病症確有療效,分成以下兩種加以說明:
【局部疾患】
某些病變出現皮膚顏色蒼白、枯燥、縮、弛緩的症狀,進行推拿可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增強患部氣血的供給,使之逐漸變為紅潤、光澤、豐滿,恢復了人體應有的生理狀態。
【一般全身性疾病和內臟疾患】
如因寒邪侵入人體後,營衛失調,氣血受阻,經絡澀滯,出現怕冷、寒顫、身體疼痛等症狀,應用推拿療法,患者會有出汗與疼痛緩解等現象。
通過推拿可以促使衛氣恢復其溫分肉、充皮膚,和司開闔的功能,所以能夠產生溫熱,驅散寒邪外出而取得出汗,止痛等治療效果。

推拿的效果
推拿能改善肌肉、筋腱或韌帶的機能,使人體伸縮活動功能恢復。如骨折、
脫臼整復後期及痿促躄的患者,經常進行推拿療法,有利用於患肢功能的逐
漸恢復而使動作轉為靈活。若人體內某些腺管或經絡徑路的阻塞現象,可因
為推拿而受到衝擊性震盪而疏通。如乳腺炎初期,乳房會腫痛,如進行輕拍
、打肩臂,震動胸大肌可使乳腺淤積暢通。因此,推拿可產生腫脹消退,疼
痛減輕或消失等效果,又如推拿某一部位時,常可影響周圍肌群收縮活動,
這是肌肉筋腱活動力增強的具體反映,所以推拿療法能改變肌肉鬆弛等現象
,並可消除病理狀態,促進正常生理功能和運動機能的恢復。
參考資料:http://www.webhospital.org.tw/chinese_medicine/d3.html
9) 拔罐 

關於拔罐拔火罐療法,又叫做『吸筒療法』、『竹筒療法』這種療
法很久以前就為民間所息用。因為它做法簡單,方便易行。
所以,每遇到身體有不舒服的,都喜歡拔拔火罐,拔罐後不僅覺得
輕快、舒服,而且往往拔一次火罐病就好了。拔罐治療哪些疾病拔
罐能治療的疾病比較廣泛。據民間習慣,凡遇到頭痛、眩暈、咳嗽
、氣喘、腹痛、腰背痛、關節痛、扭傷以及婦女月經痛等。另對於
感冒、頸痛、頭痛、胸痛、肋間神經痛和肌肉風濕痛等,都有良好
的治療效果。
拔罐適合的位置
1.頭部、胸部、背部或大腿面:頭痛、眩暈、感冒引起的身體不舒服
2.前額部:僅前額部的頭痛
3.太陽穴:偏頭痛
4.胸脯或背部:咳嗽、氣喘
5.上腹部(肚臍上):腹痛、腸鳴、或腹瀉
6.腰部兩側:腰酸背痛
7.肚臍兩旁和腰部交替:月經痛
8.背部腎臟部位:腎炎
9.痛的地方:四肢關節疼痛、頸肌疼痛、肌肉風濕痛、扭傷痛
參考資料:http://www.webhospital.org.tw/chinese_medicine/d6.html
10) 刮沙
『痧』是民間的習慣叫法。『痧病』是一種夏季常見的疾病,生了這
種病的人,在皮膚上可以刮出紫紅色的血斑像是小出血點,健康的人
或是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有時也能夠在皮膚上刮出血點,但沒有痧病
的點色深紫,而且刮後局部皮膚色素的存留時間也沒有這樣長。

如何刮痧
首先準備好光滑的東西,如湯匙(或骨梳)一隻,再拿一個小碗放些麻
油(沙拉油或茶油、清水亦可)這樣就可以進行刮痧。方法就是用湯匙
在病人身體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膚出現深紅色的
紅斑為止。刮砂時的順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間刮向兩側,刮時應取
單一方向,不宜來回刮,每次大約刮二十下左右。

刮的部位
1.通常在頸部及背部的脊椎兩旁,沿著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結喉的兩側和胸部進行。
3.也有沿著脊椎兩側,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著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人情況不佳,可刮臂彎內側和腿彎內側。
刮痧能治療的疾病
在夏天、秋天,或夏秋之間發生的突然發燒、頭暈、嘔吐、腹瀉
或腹痛一類的病症,例如:
1.中暑
2.中熱衰竭
3.飲食不潔食物,腹痛、吐瀉等
4.煩悶不舒服、怕冷、頭昏等症狀
參考資料:http://www.webhospital.org.tw/chinese_medicine/d5.html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 放輕鬆 (聯合報 2007.09.24)

【賴仕涵/台北市敦南心診所院長】

生活步調快、壓力無所不在,肌肉緊繃、胸悶、心悸、喘不過氣等症狀非常普遍。
醫師在檢查確定沒有明確身體疾病時,總會說上一句「你壓力太大了,這是自律神經失調(或是焦慮症)的症狀!」許多病患聽了一頭霧水:我又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壓力,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症狀?要說明這個問題,就得從自律神經的功能說起。

自律神經所以被冠上「自律」二字,正因它是人體中無法被「主動」控制的神經系統,但偏偏它又掌管了全身上下諸多功能,比方:心跳、血壓、汗腺、腸胃蠕動等。
古代人類生活中充滿太多不可知的危險,必須隨時處在警戒狀態、隨時可以迅速反應。當腦子還未意識到危險時,自律神經就已率先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增高、警覺性提高、感覺變得敏銳,身體才來得及應付隨之而來的「可能」危機~這裡特別強調「可能」,是因為許多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就是這兩個字惹的禍!
上台對一大群人發言、準備與老闆面試,甚至第一次約會這些場景,你的自律神經都會處在較亢奮、緊繃的狀態,因而出現上面提過的諸多反應。這部分乃是身體正常的保護機制。
然而,有些人的自律神經先天就較敏感,容易「過度反應」而附帶出現喘不過氣、冒冷汗、發抖等不舒服症狀。另一群人則是認知上習慣把「可能」的定義放太廣了,所以一般人不認為有危機的場景,如搭公車、到人多處、爬山登高、行車速度較快等,也會讓他們的自律神經有事沒事就緊繃起來,造成身體不適與生活困擾。
再回到前面的問題:出現自律神經不穩定,是否就表示有壓力?這其實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說明。
1.其實還是有壓力:診間中常聽到的誤解是「我工作順利、家庭美滿,也有適當休閒,怎麼會壓力大?」其實,不只是負面生活事件會造成壓力,連許多正面事件,如升官、加薪、中獎、結婚、生子、夫妻吵架後的和好等大家認定的「好事」,壓力指數也不低!此外,工作、家庭、人際兼顧的婦女,雖自覺各方面得心應手,但如果沒學會讓自己放鬆,長久累積同樣會產生壓力!
2.真的沒什麼壓力:自律神經失調或焦慮症的發生,除了體質與壓力外,一些生活習慣也會引起。比如咖啡、茶、酒精等飲料,失眠或刻意熬夜,甚至季節變換(特別常見於入秋之際),都是誘發的危險因子!
所幸,近年來醫界及民眾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這些名詞都有更清楚的認識,臨床上也有越來越多藥物或心理治療選擇,不再限於過去認知的只靠鎮定劑。這也節省了過去往往要看遍各科、做過各項精密檢查、服用過許多藥物所耗費的時間與醫療資源!
(作者亦為國泰醫院身心科兼任主治醫師)

自我監測血糖

目的:
自我監測血糖,可以使您很快地知道自己血糖隨時的變化,進而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和飲食份量的依據,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以減少血糖和低血糖的危險,預防長期合併症的發生。
◎多久測一次血糖?
1.控制良好的人,每週一或二次測空腹、飯前、睡前血糖。
2.控制不好的人,每天測空腹、飯前、飯後和睡前血糖,並隨時調整治療。
3.生病或劇烈運動時,要增加測試次數。
每次測量結果應記錄下來,做為醫師調整藥量的依據。
◎怎樣才不會影響檢驗結果?
1.試紙不要過期。
2.血量要足夠。
3.操作程序正確。
4.消毒後,等酒精乾了再採血。

什麼是肌肉纖維化?為什麼對身體不好?

***肌肉纖維化的定義:肌肉組織屬於體內的穩定細胞,受傷後不會再分裂新的細胞,傷口是由纖維母細胞來修復,修復完畢的組織稱為疤痕組織,也就是纖維組織。肌肉纖維化的意思,就是肌肉曾經受傷,包括挫傷,拉傷,或割傷,這些傷修復以後,肌肉裡面就會有纖維組織,稱為肌肉纖維化。
***肌肉纖維化的影響:肌肉肉若纖維化會影響肌肉的收縮彈性和肌力變弱,也會
覺得較僵硬.?還是就醫讓醫師 為您診斷,免得心裏不放心.
基本上假如您的問題已經過肌肉病理切片證實為肌肉纖維
化,是否會影響身體上其他部位的肌肉則視其疾病的本質
而定(亦即醫師所給的最後診斷).
如果會侵犯眼部肌肉最可能應是影響到眼球的轉動,表現
出複視的症狀;如縮瞳肌有受影響表現出的是調視的問題
,也非散光(散光主要因角膜不平整所致).
影響呼吸有關的肌肉有兩處,一為呼吸道內的,另一為胸部
肌肉,假如有受影響就會影響呼吸的功能.
整體而言您目前應該做的是與醫師配合確定疾病的本質,
好好治療,以上的情形只是假設,不一定會有.
med.mc.ntu.edu.tw/~fm/wwwboard/messages/488.html
***肌肉纖維化的預防:
大多數的運動傷害是可以不需經由手術的方式來治癒,而且可以自然痊癒的;需要手術治療的傷害,大都是影響到骨骼架構、關節活動,或是關節穩定度的嚴重傷害。
運動傷害的預防
(一)熱身的活動:熱身活動可以增加血流量及攝氧量,增加神經的傳導與反應性、高循環血流及攝氧量,以及減低關節僵硬性,以增加活動的範圍。一般而言,熱身15-30分鐘,可以維持30-45分鐘,所以太早熱身幫助也不大。
(二)伸展運動:主要是讓關節的活動很平穩的達成極限,以增加肌肉、肌腱,以及韌帶的伸展性,也就是拉筋。伸展活動可以降低肌肉、肌腱受傷的機會,並減少肌肉酸痛的機會,更可以提高活動的效力。要注意的是運動前要伸展,運動後也要做伸展運動,讓肌肉、肌腱,以及韌帶漸漸回復休息的狀態。
(三)使用運動護具或貼紮術:主要目的為限制關節某方向的活動,或限制超過某個範圍的活動。對於曾經受過傷或容易拉傷的部位,藉護具或貼紮術來預防受傷。
(四)針對運動傷害的內在、外在因素做預防:
1. 外在因素的預防:運動時必須對環境有所醒覺,天氣是否良好、光線是否足夠,以及場地是否適合,而且要遵守比賽規則及場地的使用規則,也要注意自己的體力及技術水平。在運動前,要小心檢查所使用裝備,看看穿戴的運動服裝是否適合。
2. 內在因素的預防:運動員必須知道自己身體結構的限制與特性。在運動前要做充足的熱身及伸展運動,並且要進行身體狀態適應的訓練,從而減低受傷的機會。心理準備方面要注意的是,要認識該項運動,明瞭技巧的掌握,並且在運動時集中精神,以減低緊張的情緒,並建立足夠的信心。
(五)適當的休息及營養補充:在劇烈運動後,應做一些較溫和的運動,目的是讓心臟血管系統恢復正常,並且幫助排除肌肉內的代謝廢物,使身體逐漸進入休息狀態;營養的補充主要包括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過度疲勞或營養不夠的身體,不但容易發生急性運動傷害,也容易產生慢性傷害。
五、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RICE):
運動傷害如果在早期能給予適當且正確的處理,對受傷部位的癒合以及後續的治療都有很大的幫助,並且快速恢復運動機能。下列提供運動傷害發生時的RICE處理原則,待適當處理後應儘速至醫院診所尋求醫生做進一步處置。
(一)R=Rest(休息):應立刻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以避免因繼續出血腫脹而加重傷害。
(二)I=Ice(冰敷):受傷部位48小時內應進行冰敷,並嚴禁推拿、按摩與熱敷。冰敷的時間為每隔二至三小時冰敷15-20分鐘。冰敷可以減低出血、疼痛與腫脹並放鬆肌肉。
(三)C=Compression(壓迫):加。對受傷部位進行壓迫固定,使其不再出血,可以使用彈性繃帶纏綁,纏綁的力量應適中,若肢體末端出現紫色或麻木感,表示包紮太緊須放鬆些。
(四)E=Elevation(抬高):應抬高受傷部位以減少繼續出血。受傷的部位若在上肢,可抬高患側使其高於心臟;在下肢則最好高於骨盆的位置。

肌肉纖維化可以治療嗎?要怎樣治療?
肌肉若纖維化會影響肌肉的收縮彈性和肌肉力變弱,也會
覺得較僵硬,可能原因是感染ˋ撞擊ˋ扭傷ˋ神經壓迫ˋ所產生的問題˙

而治療方面及早治療較好
在初期發現內施以適當的肌肉與骨骼矯正之物理冶療,會加速肌肉軟化而痊癒,纖維化的肌肉,約有一半的人會變軟而痊癒。
治療的方法是以腳跟開始ˋ輕按摩小腿肌肉硬塊,使患部活動,這些都可以使纖維化的肌肉達到伸展、延長和軟化的目的ˋ但是如果是腰椎骨的第五腰椎壓迫到神經ˋ當然還是找專業的徒手整骨方法ˋ來矯正問題關節ˋ使神經放鬆ˋ達到神經放鬆肌肉放鬆˙
如果是撞擊的淤傷ˋ延誤推拿ˋ也可能積結硬塊的肌肉ˋ平常的熱敷ˋ與拍打刺激法ˋ來放鬆也是可以達到的肌肉纖維化˙
括痧、腳底按摩能治肌肉纖維化嗎?
肌肉比較喜歡熱能..但熱是催化劑.並不是主要治療手段..何況熱敷不只有熱水.還有吹風機.熱風扇.熱紅外線燈等..
肌肉硬化.最好的方法是熱敷後拍打 刮痧..熱敷是催化劑單獨使用並無療效...
你可以找軟硬適中的橡膠板把肌肉僵硬處.打腫後再抹麻油用瓷湯匙到瘀青散開為止
肌肉硬化醫生把它稱為..肌肉組織纖維化.
主要原因是肌肉受內傷後氣血停滯.肌肉逐漸硬化.會痠痛.如果那裡有神經還會有痲痺的情形...有時肌肉受傷也會出現肌肉萎縮下陷的情形.同樣可以採取熱敷後拍打來
拍打.刮痧的重點是會痠痛的地方及其周圍.以及你認為怪怪的地方.一般市面上的拍痧棒屬於保養型的.效果比較有限.你可以熱敷後拍打.刮痧交互運用.效果比較顯著.在治療時功夫要一次下個夠.不能天天弄.要給肌肉3.5天以上的休息.才不會出現副作用
肌肉纖維化的形成原因為何?發生的年齡層?有何改善的方法?
發生時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長期嚼檳榔易口腔肌肉纖維化無法張嘴吃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紀元7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九日電)長期嚼食檳榔可能導致口腔癌外,還可能造成口腔肌肉纖維化無法張口進食的問題,花蓮慈濟醫院指出,一天嚼食四十顆以上檳榔,且嚼食檳榔一、二十年的民眾,容易造成口腔纖維化的現象,早期可由戒食檳榔改善,但如嘴巴完全張不開則須動手術解決。
花蓮有一名男子每天約嚼食檳榔百餘顆,且已嚼食檳榔十幾年,結果導致嘴巴逐漸張不開,只能吃流質食物,一開始還不以為意,後來看見也是長期嚼食檳榔的堂哥,因為嘴巴完全張不開,變得骨瘦如材就醫後,才警覺自己似乎也應該去醫院檢查。
慈濟醫院檢查後發現,這名男子嘴巴只能張開零點二公分,因口腔內黏膜纖維化造成肌肉僵硬嘴巴無法打開,不僅無法刷牙而嚴重蛀牙,且連講話和吃東西都很困難。
經院方開刀切除口腔纖維化組織,再從病患身上取皮瓣重建口腔黏膜後,這名男子的嘴巴在術後已可張開三點二公分,但仍需利用開口器輔助復健三至六個月。
慈濟醫院指出,每天嚼食四十顆以上檳榔,且嚼食一、二十年的民眾,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的現象,也就是癌前病變,早期可由戒食檳榔改善,但至後期嘴巴張不開時,就必須透過手術解決,雖然術後罹癌機會減低,如持續嚼食檳榔,罹癌機率仍會大幅增高。

*肌肉拉傷(Muscle Strains)

肌肉拉傷大致可分為三個等級:輕度、中度、嚴重拉傷。

一,輕度的肌肉拉傷,只是少數的肌纖維斷裂,對肢體功能影響不大,且容易
  恢復。
二,中度的肌肉拉傷,則有較多的肌纖維斷裂,各種症狀較為明顯需要仔細的
  治療與復健。
三,嚴重的肌肉拉傷,則是指大部份的肌纖維斷裂,甚至整條肌肉斷裂成兩部
  份。大大的影響肢體功能,需要外科手術縫合和長期的復健,才能恢復運
  動能力。

  所幸嚴重的肌肉拉傷並不多見,大部份發生在運動員身上的肌肉拉傷都在
輕度到中度之間,好好的治療和預防都能避免拉稍的發生。
通常肌肉拉傷是很突然的,患者通常會有急速的疼痛感,就如同打針一樣,然
後慢慢覺得有酸麻感。
拉傷的肌肉若出力則有疼痛感,同時也有觸痛感,並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和肌攣
收縮,還有因內部微血管的斷裂,從輕度的點狀出血到整片的肌肉出血『血腫』
,即俗稱的黑青現象。
若肌肉完全斷裂,則會有中間凹陷而成兩端凸起的現象。在拉傷後期還會有肌力
減少和因癒合的瘢痕組織造成柔軟度減少的現象,此外在運動中有肌肉拉傷時,
常可伴隨著清脆的斷裂聲,這一點可幫助診斷。

造成肌肉拉傷的原因:

一,肌肉力量的不平衡。當兩組互相拮抗的肌肉強度不平衡,則強的一方拉力
  大於弱的一方時,易引起肌力較弱的肌肉拉傷。
  如:大腿後側的後腿筋肌力量,往往比前側的股四頭肌弱,所以後腿肌易被
  拉傷。
二,肌肉的柔軟度差。每次當您激烈的運動時肌肉纖維往往有細微的傷害,當
  他癒合則纖維易短縮,這就像小提琴的弦一樣,當他愈緊則愈容易斷裂。
三,礦物質的缺乏。當運動激烈時流汗過多,易造成鈉、鉀、鎂等離子的缺乏
  ,再加上代謝廢物的積存,導致肌肉不良的收縮而產生拉傷。
四,訓練方式不當或訓練過度。所有的訓練課程應慢慢的增加量、速度和肌力
  。若太急著增加超過肌肉所能忍受的耐力,易導致拉傷。過度疲勞或受傷
  的狀態也是拉傷的原因。
五,外傷。如受到外力的打擊肌肉或不小心踏入坑洞,可能引起肌肉的過度拉
  力而造成傷害。此外如身體構造的異常,缺少足夠的耐力訓練均是肌肉拉
  傷的誘因。

對於肌肉拉傷後的處理主要是遵守三個原則:

處理:首先是預防或降低血腫的形成;再來是加速已形成的血腫溶解;最後是
   預防過度的瘢痕組織或黏結產生。除了嚴重肌肉斷裂可能需要更進一步
   的外科手術處理外,大都數的肌肉拉傷均可遵循前述原則治療,在受傷
   當時以R、I、C、E處理。
治療:大都數拉傷,可再傷後二至三天,即出血的情形停止後開始熱療,可用
   華氏90度左右的熱毛巾或低於華氏60度的熱水水療,過幾天後可提高熱
   療溫度,治療後需要用彈性繃帶繼續包紮。在拉傷後期視受傷的嚴重程
   度,還可以加入短波、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對肢體的運動則要加入阻力
   性的肌力訓練,以期待肌力的逐漸恢復,在復健其可用繃帶或貼布來保
   護治療的成果。而柔軟度和肌力的恢復是主要治療目標。
預防:預防拉傷的再發生是最重要的,除了平時體能的訓練要徹底外,也要改
   正錯誤的運動技巧。賽前足夠的熱身運動是很需要的,培養比賽時放鬆
   的能力,使肢體在反射的情況下完成各種活動,能有效的防止肌肉拉傷。

*註:以上資料由真理大學田徑社網頁所擷取,並感謝田徑社熱情提供

http://www.stut.edu.tw/meko/hurt5.htm


運動場上,常會看見運動員在奔跑之後,出現大腿拉傷、鼠蹊疼痛的情形。臨床上也有許多的患者,抱怨不知道怎麼回事,鼠蹊就是疼痛得不得了,腿只要一抬高就會痛。

鼠蹊疼痛的成因很多,不全然只有肌肉拉傷而已。它約可分成肌肉肌腱損傷型和非肌肉肌腱損傷型兩大類,不過這裡只簡單介紹肌肉肌腱損傷型。

肌肉肌腱損傷型。這類的患者在行走時會感受到稍許的不適,但是當要做快速的動作時,例如跑步,會馬上感到劇烈的刺痛。一般疼痛的部位是在大腿內側靠近鼠蹊部的地方,甚至連膝蓋內側會疼痛。患處有輕微的腫脹,按壓會有疼痛感,而且不論拉筋或是給予阻力,都會讓患者感到疼痛。

臨床上大腿部位的肌肉拉傷,是造成鼠蹊疼痛最可能的原因,它包括有:縫匠肌,股直肌,股薄肌,內收肌,髂腰肌等處,通常這些位置是比較慢痊癒的(slow healing),所以必須要休息1~2個星期。傳統上的治療是給予非類固醇的消炎藥7~10天,而且一開始先用冰敷,48小時候再換成熱敷,期間並給予支持帶固定腰部和髖關節,慢慢的就不會那麼痛。

除了大腿部位,腹部肌肉拉傷也是造成鼠蹊疼痛的原因,比較容易發生的是腹直肌的拉傷。要了解的是,肌肉拉傷的成因主要是柔軟度不足、協調度不佳、暖身不夠、肌力大小不均,或是肌肉無力、疲勞,其他還有電解質不平衡、運動知識欠缺,都是造成肌肉拉傷的成因,當然,年齡的增長,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所以要避免這類的運動傷害,了解它的成因是有必要的。

雖然鼠蹊疼痛主要是因為大腿和腹部肌肉拉傷造成的,但是因為這些肌肉的附著點都是在骨盆的恥骨或是坐骨上,以及大腿股骨頭,所以它間接的會影響到骨盆上其他的肌肉群,像是腰方肌、臀中肌、臀大肌以及闊筋膜張肌等等,以及骨盆上的韌帶,使得這些組織同樣的會發生拉傷和勞損的問題。

骨盆上的肌肉和韌帶出現拉傷和勞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腰腿痛,所以有鼠蹊疼痛的患者,時間久了也會出現下背和臀部疼痛的問題。同樣的,骨盆關節如果出現錯位、韌帶拉傷的話,也可能引發鼠蹊部的疼痛。

臨床上鼠蹊疼痛的患者,除了會有跛行的外觀,也會有輕微的長短腳,這都是骨盆位置不正的緣故。按壓其腰部和臀部,會發現異常的僵硬,筆者常針對這類的患者,先矯正骨盆的偏移,再按壓僵硬的臀部肌肉,使其放鬆,往往治療一、兩次後,鼠蹊疼痛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過這類的患者最好要多幾次治療,以矯正骨盆的偏移,比較不會有再復發的可能。

鼠蹊疼痛的肌肉拉傷,運用肌內效貼布貼紮,會有不錯的效果。筆者自己就有切身之痛,但是運用肌內效貼布貼紮之後,配合和緩的運動,大概一、兩天後就不藥而癒,。如果傳統的藥物和物理治療效果不好的話,可以考慮用肌內效貼布,搭配適當的運動,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http://www.ohayo.com.tw/ohayo/leisure/sports/n_spt_news_1_xv.asp?DocID=37622
鼠蹊疼痛和下背部疼痛(一)
運動場上,常會看見運動員在奔跑之後,出現大腿拉傷、鼠蹊疼痛的情形。臨床上也有許多的患者,抱怨不知道怎麼回事,鼠蹊就是疼痛得不得了,腿只要一抬高就會痛。

鼠蹊疼痛的成因很多,不全然只有肌肉拉傷而已。它約可分成肌肉肌腱損傷型和非肌肉肌腱損傷型兩大類,不過這裡只簡單介紹肌肉肌腱損傷型。

肌肉肌腱損傷型。這類的患者在行走時會感受到稍許的不適,但是當要做快速的動作時,例如跑步,會馬上感到劇烈的刺痛。一般疼痛的部位是在大腿內側靠近鼠蹊部的地方,甚至連膝蓋內側會疼痛。患處有輕微的腫脹,按壓會有疼痛感,而且不論拉筋或是給予阻力,都會讓患者感到疼痛。

臨床上大腿部位的肌肉拉傷,是造成鼠蹊疼痛最可能的原因,它包括有:縫匠肌,股直肌,股薄肌,內收肌,髂腰肌等處,通常這些位置是比較慢痊癒的(slow healing),所以必須要休息1~2個星期。傳統上的治療是給予非類固醇的消炎藥7~10天,而且一開始先用冰敷,48小時候再換成熱敷,期間並給予支持帶固定腰部和髖關節,慢慢的就不會那麼痛。

除了大腿部位,腹部肌肉拉傷也是造成鼠蹊疼痛的原因,比較容易發生的是腹直肌的拉傷。要了解的是,肌肉拉傷的成因主要是柔軟度不足、協調度不佳、暖身不夠、肌力大小不均,或是肌肉無力、疲勞,其他還有電解質不平衡、運動知識欠缺,都是造成肌肉拉傷的成因,當然,年齡的增長,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所以要避免這類的運動傷害,了解它的成因是有必要的。
要運動 不要傷害
運動傷害發生時到底是應該先冰敷、熱敷、還是去推拿呢?這個問題乍聽似乎讓人很混淆,其實掌握一些觀念,傷害可以減低到最小。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瞭解運動傷害發生之後,組織的一些變化,如此,才能積極的去保護及治療我們受傷的部位。保護的目的是避免二次傷害,休息是為了減少疼痛、出血、腫脹並防止傷勢惡化。冰敷是一個最好的特效藥,不但「便宜」而且十分的有效,它可以使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緩解受傷的部位腫脹及脹痛的現象,也使得後續受傷組織的癒合能更加快速。

如何冰敷呢?一般只要用毛巾包住冰袋放在腫脹的部位。一次15~30分鐘3~4次即可,如果冰敷的時候有麻木或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的現象就要暫停,一般冰敷要持續2~3天。

一般急性期過後大概已經不會持續腫脹,這時為使血塊能迅速從受傷的部位消失,因此必須換成熱敷的動作。水溫約維持在攝氏45度左右,時間與次數比照冰敷。此時可以使用喜療妥的凝膠,塗抹於腫脹烏青的受傷部位,吸收水腫、促進血液循環,使緊繃的肌肉鬆弛,加速消腫化瘀,減輕痛楚。

挫傷、瘀青、輕度的肌肉拉傷、韌帶拉傷,經由上面的處理方式及適當的復健治療,都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回復健康。嚴重的肌肉拉傷(斷裂)、韌帶扭傷(斷裂)、骨折,請您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斷及處理。
姿勢不正確 當心「上菱形肌肌筋膜炎」
上班族朝九晚五,整天坐在辦公室裡,長期固定姿勢與不當姿勢重複使用,容易造成累積性傷痛,最常見的,就是「上菱形肌肌筋膜炎」,醫師指出,現代上班族應該全面提昇柔軟度、心肺耐力等健康體能,適度的運動絕不可省。

國泰醫院麻醉科醫師簡志誠表示,「上菱形肌肌筋膜炎」是所有頭頸部肌源性疼痛中最常見的一種,其實菱形肌是相當大的一塊肌肉,伸展於自後腦勺經背部至上腰部的區域,又可次分為上、中、下三部份。因為肌肉纖維走向的不同,其機能各有特色,十分多樣化。

簡志成說,人類從四肢著地的動物進化成兩腳直立行走,雖然因此提高了視野,並空出兩隻手來使用工具,然而卻也因此付出代價,其中除了大家熟知的腰椎疾患外,頸、肩、上肢的設計也暴露了一項天生的弱點:那就是人類整個上肢的重量,自肩胛經上臂、前臂至手,缺乏骨性關節的直接支撐,得完全仰仗頸肩部肌肉的懸吊,也就是說,頸肩部肌肉的工作量加重,極易因肌力無法負荷而致傷致痛。

以上菱形肌肌肉為例,其上端固接於後腦枕骨及頸椎,往下經過頸部、肩膀,下端則外展固接於鎖骨外端三分之一,因此上菱形肌可以與其他肌肉一起,負責鎖骨、肩胛骨及上肢的懸吊、固定及運動。如果以鎖骨、肩胛骨為固定處,這條肌肉可控制頭頸部的轉動及伸屈,幫助維持頸部的姿勢,所以辦公室工作族群長期習慣性頸部前伸的工作姿勢,正是過度操勞這條肌肉的元兇;相對的,如果以枕骨、頸椎為固定處,這條肌肉可提拉鎖骨、肩胛骨,幫助負荷上臂重量,因此同樣容易因上臂在無依托狀態下長期工作(如辦公室工作族群長期的文書工作或鍵盤操作)或提、拉重物,而引發這條肌肉的肌筋膜炎。

簡志誠指出,疼痛主要分佈在兩個區域:如果是頸部工作姿勢不良,主要疼痛點是在從耳後至後腦勺的區域,往下沿著頸椎兩側延伸,病患常受苦於間歇性、或是突發的頸部僵硬、後腦勺及頸根部疼痛、頭部轉動困難,嚴重時會有暈眩感,疼痛甚至會放射至一側或兩側太陽穴附近,致使病患誤以為是罹患偏頭痛;另外如果是肇因於上肢過度懸吊(不論是姿態性或荷重過度),主要疼痛點常是在肩膀外上端,介於肩峰與鎖骨之間的區域,病患常受苦於陣發性的肩膀酸痛、僵硬,睡眠時亦常感翻身不易,嚴重影響生活、睡眠及工作。因常在清晨睡醒時產生,病患常以為是肇因於睡姿不良,或枕頭支撐不足,其實,此病早種因於平時的肌肉傷害,因此不論預防或治療,都應從平日作起。
適當運動 減重成功不復胖
前陣子國內專家發出警訊,若以修正過後的體重標準計算,國人中每四位就有一位是胖子。減肥的方法很多,方法其實不難,難是難在減重後如何維持,萬芳醫院日前開辦運動減重門診,希望讓減重成功的人能繼續維持苗條體態。

隨著科技及網際網路的進步,我們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完成一天的工作,出門可以坐車不需要走路,上下樓可以坐電梯不需要爬樓梯,看電視只要有遙控器不需要起來轉台,科技的進步讓我們享受到了方便,卻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現代人最大的休閒活動是看電視,平均一天要花三小時在看電視及上網,吃的東西比以前更精,熱量更高,吃進去的能量卻無從消秏,自然轉化成脂肪貯存起來,肥胖問題就出現了,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及改變生活型態。

萬芳醫院復健科醫師劉燦宏指出,許多人陷在減重-復胖-減重-復胖的不斷循環中,這就是所謂的「溜溜球效應」(yoyo effect),再好的減肥方法,只能幫助你在治療期間把體重減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運動及改變生活型態做起。

劉燦宏指出,運動對減重相當重要,而且對我們身體還有很多好處,根據相當多的研究指出,運動確實可以降低血壓、血脂肪及血糖,進而減少糖尿病、心臟病及腦中風的發生,同時運動能讓我們心肺功能增加,肌肉看起來比較勻稱,對自己的滿意度增加,精神科醫師也告訴我們,運動可以緩和壓力,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雖然運動有這麼多好處,但最常被質疑的一點是,運動了半天,體重反而上升,效果不好,劉燦宏解釋,有部份的人做某些運動會促進食慾,例如游泳及打球,可能消耗的熱量都還比不上吃進去的熱量多,此外,沒有持之以恆,或是沒有達到該有的運動量,最重要的是,做錯了運動。

運動的方式有很多,可大略分為無氧運動及有氧運動兩大類,無氧運動例如舉重、快跑、跳高等,這些運動的目的是讓肌肉更結實,減肥效果非常有限;反之,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可以讓心跳持續性加速,提高新陳代謝率,進而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這一類的運動才是適合減肥的運動。

運動並不限定在健身房或運動場,其實在家中或附近公園都是理想的運動場所,在家中可買一部簡單型的立定式腳踏車或跑步機,在公園則建議快走,運動時熟記「333原則」,即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鍾,心跳達到一百三十下,如此減重效果,應該不亞於上健身房。
足底筋膜炎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 骨科 黃世明醫師

現代緊張忙碌的社會,各式各樣的疼痛病人流連於各科門診,也大大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品質。來骨科求診者,除了典型的關節病變引起的疼痛外,也常見一些軟組織傷害的病例,「足底筋膜炎」就是其中一個。這一類病人的主訴,多半是早上一下床踩到地板時,腳跟有強烈疼痛感,但在下床運動後,疼痛會慢慢減輕,不過隨著站立時間太久或活動持續後,腳底疼痛又再發作。

足底筋膜炎發生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反覆造成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牽扯及傷害,而產生跟骨內側附著端的筋膜組織慢性發炎及退化。而不正常拉力的因素可能來自足底組織結構不正常,如扁平足、高弓足、長短腳;也可能來自足底筋膜的過度使用或過度負荷,例如好發於肥胖及需要長時間站立或行走者,像是老師、農夫、軍人或跑步選手。另外,不適合的鞋具,使足弓缺乏良好支及吸震力,都容易產生足底筋膜炎。

一般來說,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雙側都可能發生。需鑑別診斷的疾病有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尤其在雙側的發炎需考慮。病患有時會要求照X光,但這種影像檢查與足底筋膜炎關聯不大。比較合適的檢查是超音波或核磁共振造影,但核磁共振造影昂貴且費時,超音波掃描比較符合臨床需求。

在治療方面,保守治療包括適度休息及避免連續站立或步行,體重過重者要減重。而且可選擇具有吸震性的專業氣墊鞋,增加足部舒適度。患者可從事一些肌肉伸展運動來減輕症狀:

(1)運動一:回復足底筋膜柔軟度
呈坐姿,膝蓋彎曲,腳底板平貼於地,用手將腳趾朝上扳動,停留十五秒後休息,重複作十次即可。此外,也可於工作休息時進行「伸直單腿,腳板上仰」的提筋運動。

(2)運動二:回復足跟肌腱柔軟度
雙腳站於牆前一段距離,雙腳腳跟著地,面向牆,雙手扶在牆上而身體重心往前移停留十秒,即可感受到在後方的小腿肌肉被拉扯的力量。雙腳一前一後以弓箭步站立亦可進行,如此重複作十次即可。此外,也可以作個長30公分、高15公分、寬15公分的斜形拉筋盒,腳站在上面拉筋,亦可有同樣效果。

(3)運動三:足底小肌肉強化運動
呈坐姿,膝蓋彎曲,腳底板平貼於地,練習以腳趾頭抓毛巾、彈珠、硬幣等均可強化足底肌肉,以伸張足底筋膜。

除了上述方法外,可合併藥物來減輕疼痛。症狀若是未改善長達六週以上,才考慮局部類固醇注射,但有可能因此造成足底脂肪墊受損、足底筋膜斷裂等併發症。不論是口服藥或是局部注射都要繼續配合其他保守治療。

在預後方面,若能早期有效的治療,大部分人都能痊癒,相反地,拖得越久,常會變成慢性就更加棘手。這是個非常困擾人的疾病,但也是可以預防和治癒的疾病,只要加強日常衛生教育和伸展運動的技巧,相信就可以減少足底筋膜炎發生的機會。
膝關節常見的運動傷害(上)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 骨科 蔡耀彬醫師

由於休閒運動觀念在國內已蔚為風氣,運動傷害在各醫療機構急診、門診十分常見,其中膝關節受傷更是屢見不鮮,由於膝關節在下肢的中心,有最大的活動度,其活動除了前後的伸展屈曲外還包含旋轉及滑動,再加上關節周圍有許多肌肉肌腱附著及複雜的韌帶結構,因此受傷時常不僅是單純的扭傷、挫傷,其傷害程度更常超出求診病患自身的認知。膝關節主要由股骨的遠端及脛骨的近端形成再加上穩定內外側的韌帶群及穩定前後的十字韌帶、半月板及周圍的肌肉肌腱構成複雜的關節活動,以供運動所需。而其中每一部份都會因受傷的機轉、方向、受力的大小而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其中以前十字韌帶、內外韌帶群、半月板最易受傷且不易在急性期就被診斷出來。

通常病患求診時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關節無法活動。此時例行性的X光檢查檢視是否有骨折是必要的。若無骨折情形,初步處理可以冰敷、抬高患肢、患肢休息及彈綁輕微壓迫及止痛藥以緩解急性期疼痛,待疼痛緩解後必需回門診,接受骨科專科醫師的詳細檢查,常見的膝關節運動傷害包括1前十字韌帶損傷2內外側半月板破裂3後十字韌帶損傷4內外側韌帶群損傷。

造成前十字韌帶損傷的原因通常由於(1)膝關節過度伸展(2)運動中軀體突然改變方向,致大腿小腿扭動方向相反造成的切力作用(3)疾跑時突然減速,上述力量如過大超過前十字韌帶之負荷時,就會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傷。嚴重的十字韌帶完全斷裂時,通常患者會有自覺的斷裂感或"POP"聲,繼而膝關節腫脹、疼痛,如接受關節穿刺會發現大量的血液存於關節腔中。適當的關節穿刺將存於關節內的血液抽出,可明顯減輕病患的疼痛。前十字韌帶斷裂會使脛骨相對於股骨過度向前移動,尤其在轉彎時更明顯。

診斷上,理學檢查以Luchmen氏檢查最為可靠,急性期且明顯血膝的病患在接受關節鏡檢查時便可很容易被診斷出來。如受傷很久,症狀不典型的病患,可以MRI檢查輔助,但前十字韌帶損傷常合併其他韌帶及半月板受傷在診斷時必需注意的,治療前十字韌帶損傷必需考慮(1)斷裂的方式(2)斷裂的程度(3)病患的需求以決定治療的方式。如斷裂為韌帶在骨頭連接處的撕裂,治療上以骨釘將骨裂處固定即可,如斷裂處為韌帶本身之纖維且完全斷裂,則治療必須採取他處的韌帶作韌帶重建,另外斷裂的程度分為完全斷及部份斷裂,完全斷裂一般需作韌帶重建,部份斷裂如十分輕微且Luchmen氏檢查為陰性則可以保守療法治療。再者病患對於運動的需求也是決定治療方針需要考慮的一環。如病患以運動為職業,有運動習慣,宜採較積極的韌帶重建,以期早重回運動場,如病患很少運動且年紀大者,保守治療即可。
膝關節常見的運動傷害(下)
半月板為膝關節內脛骨上端內外側各一的半月型襯墊,其作用可使膝關節穩定外,更有避震作用,可吸收股骨末端傳來的力量,以保護關節軟骨。其受傷主因於膝關節的扭轉再加上重力作用超過半月板之結構所能承受力就會造成半月板破裂。其中內側半月板破裂的比例較外側為大。典型的症狀為病患膝關節會有"鎖死"感,也就是膝關節在由屈曲或伸展時在某角度因破裂的半月板卡箝入關節造成關節卡死,無法斷續的滑動。理學檢查以McMurray檢查最常用,再配合病患的症狀通常可得到正確的診斷。另外MRI檢查也是很好的輔助工作,治療半月板破裂目前大多以關節鏡下手術施行之。

然而因半月板的位置及大小方式各有不同,因人而異因此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再者因半月板之血液供應僅達外緣的30%,因此內緣血液供應區破裂即使修補也不易癒合,故治療原則如大塊半月板破裂,且在有血液供應區內之破裂以修補方式治療。較小的破裂,且在無血液供應的內緣則以部份半月板切除治療之。但仍端視施行手術時之醫師在手術時的判斷。

後十字韌帶損傷較前十字韌帶少發生於運動傷害,但運動時脛骨前端受到向後力量的衝撞就可能發生後十字韌帶斷裂,急性期受傷主要症狀為疼痛,較少發生膝關節血腫,但膝關節後穩定檢查可發現脛骨明顯向後鬆弛。後十字韌帶斷裂是否皆需重建手術目前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原則上如病患有持續的膝關節疼痛,且脛骨向後鬆弛位移達1公分以上,或合併其他韌帶及半月板損傷皆以手術重建會有較好的預後。另外單純的內外側韌帶群損傷通常以保守治療即可,但如合併前後十字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則需以手術式治療。

膝關節由於具有複雜的結構,因此受傷時常不僅只是肌肉拉傷、扭傷而已,故運動時如發生膝關節受傷,甚至腫脹時,最好到醫院尋求骨科專科醫師的檢查,才能獲得最正確的治療。
肩關節軟骨的運動傷害─從曹錦輝的肩傷談起(3).
筆者在味全職棒當隨隊防護員的時候,有一位球員﹝姑隱其名﹞在青少棒時代曾是相當不錯的左投手,然而後來無法投球了,因為他的左肩胛骨上的肌肉幾乎完全萎縮了。這當然是教練不當使用的結果。想想看,提供肩膀穩定性的肌肉都失去功能了,他還能怎樣隨心所慾的投球呢?據我和運動員多年打交道的經驗,教練和選手對於傷勢的處理,都是不痛了就好,所以不斷的打針、吃藥,對於為什麼會一再的受傷,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所以對於選手傷後究竟如何復健的,坦白說,我是打一個很大的問號。我在想,大概是等什麼不痛吧!真正一個有效的復健過程,是從頭到腳找出什麼是脆弱點﹝weak point﹞,然後在這個點上好好的訓練。舉例來說,如果照一般的看法,當肩關節唇受傷的時候,只能給點止痛藥,然後多休息的話,那一輩子可能都會有再受傷的陰影。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強化肩膀旋轉肌的力量,以及軀幹的穩定度,因為那才是脆弱點呀!

曾經在研討會上聽國外的治療師報告運動員如何起死回生,重拾運動生命等事蹟,例如美式足球舊金山四九人隊有名的四分衛蒙坦拿,挪威冬季奧運大曲道滑雪冠軍﹝忘了其姓名﹞,都是被認為不可能再回到運動場上的大人物,他們為什麼能做到,就是在找出他們的weak point後,經由訓練,達到「動態」和「靜態」的平衡後,才又東山再起的。

希望曹錦輝的傷勢能夠早點復原,也希望他能徹底的做好復健的工作,更希望所有台灣的運動員,不要只是技巧的訓練做好而已,找出自己的weak point,做好適當的肌力訓練,讓動作表現動靜有序,才能延續自己的運動生命。
肩關節軟骨的運動傷害─從曹錦輝的肩傷談起(2)
聯合報的這篇報導,好像對曹錦輝的傷勢感到不樂觀,可是有一點我個人認為相當重要的內容,卻沒有報導出來,或許這是整個醫界和運動界一直忽略的一塊區塊。

在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的期刊中,一開始它就提到我們肩關節的活動,仰賴兩個部份的平衡才能達成,是那兩個部份?就是靜態﹝static﹞和動態﹝dynamic﹞,只要因為受傷而打破此一平衡,就會導致關節疼痛、肌肉無力,動作表現走樣,根本無法在運動場上有好的表現。

什麼是動態?什麼是靜態?舉個例來說,當我們完成投球或是高壓殺球的動作的時候,肩關節轉動的速度往往像風扇一樣的驚人,在如此高的加速度下,如果沒有肌肉和韌帶等軟組織在後面拉一把的話,手臂早就飛出去了。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加速度動作的表現就是「動態」,而提供它煞車減速的表現就是「靜態」。我們從肌電圖的動作電位中,發現在加速期的時候,胸大肌、前鋸肌、肩胛下肌和闊背肌等肌肉,呈現強烈的收縮,所以這些肌肉如果肌力夠強壯的話,有助於動作的爆發力;而在減速期的時候,以上的肌肉歸於平靜,取而代之的是肩膀的旋轉肌群﹝rotator cuff muscles﹞和軀幹的肌肉,同樣的,如果這些肌肉夠強壯的話,肩關節的穩定性就愈高,動作的表現也就愈流暢。

除了上述的肌肉組織外,我們的肱二頭肌也扮演一個穩定性的角色,因為它的位置就在我們肩膀的前面,所以在活動的時候, 它那條長長的肌腱剛好擋住了我們的上臂骨,使得它不致於轉呀轉的,就住前面掉了出來。而由於肱二頭肌的肌腱一直伸入到肩關節唇裡,如果肩關節唇出現了老化或是撕裂傷的話,那固定肱二頭肌肌腱的力量就會大打折扣,以致於關節活動無法有效的減速,自然會引起疼痛,表現也會走樣。

因此今天不是說肩關節唇的傷勢好了,整個的復健就完成了。如果在「動態」和「靜態」之間不能取得平衡的話,有可能傷勢會再復發的。
肩關節軟骨的運動傷害─從曹錦輝的肩傷談起(1)
四年一度的奧運即將到來,國人至為重視的棒球也是比賽項目之一,在美國大聯盟的投手曹錦輝正是我們代表隊的主力之一,但是現在他似乎一直飽受肩傷的影響,能不能出賽還是未知數,日前聯合報有用1999年6月份的醫學期刊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來說明他的傷勢發展,文中提到曹錦輝若是真的是發生「右肩關節唇撕裂傷」,則可能不但打奧運不樂觀,他的投球生命也可能受到威脅。

什麼是「肩關節唇」?這只是個翻譯上的形容詞,它是我們肩關節裡頭的一塊環狀﹝ring﹞纖維軟骨組織,因為樣子很像上唇,所以有人翻譯成「肩關節唇」。它有什麼功用呢?它主要的作用是增強肩關節的穩定度,包括加大關節活動的範圍,以及提供關節囊和韌帶、肌腱一個強有力的附著點,它的構造和功能有點類似膝關節的軟骨組織,當這塊軟骨損傷的時候,人就會覺得關節痠軟、疼痛、無力,關節上緣會有明顯的壓痛感,而曹錦輝似乎正是有這些症狀。

通常會有這種困擾的人,以運動選手來說,以棒球投手、游泳選手和網球選手最為常見,因為這種運動傷害的發生機轉,主要是在手臂抬高過頭頂﹝overhead motion﹞,和向後極度伸展﹝behind-the-back motion﹞的時候,肩關節容易受到過度的牽扯﹝traction﹞和壓迫﹝compression﹞,如果這些動作反覆不斷的執行,肩關節軟骨就很容易發生撕裂傷。

如果經過2~4週的休息和物理治療症狀都沒有好轉的話,就需要再進一步的做關節鏡的檢查,研究是不是要動手術,以及動手術的方式
認識運動神經元疾病
運動神經元疾病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萎縮症,好發於40~50歲之中年人,因為患者 的肌肉會逐漸萎縮至無法動彈,所以這種病患也稱為『漸凍人』。

『運動神經元疾病』早期有哪些症狀?病程是怎樣的情形?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安邦解釋,早期症狀輕微,可能只是末梢肢體無力、肌肉抽動、容易疲勞等一般症狀,病程開始後,就慢慢進展為肌肉萎縮,導致吞嚥困難、無法言語,最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劉安邦表示,目前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產生原因並不十分了解,5%可能和遺傳及基因缺陷有關,另外也有部份因素是和環境有關,不過90%是不明原因所造成的。

運動神經元疾病出現肌肉萎縮的症狀時,與一般肌肉萎縮的疾病症狀相似,很容易被誤診,因此必須先確認是神經或肌肉的疾病,若確定是神經所引起的,則需在分辨是周邊神經或運動神經元所引起。

臨床上如何治療?可以痊癒嗎?劉安邦表示,可分為一般療法和特殊療法:

一、注意呼吸道、消化道的功能,若口水多可給予少量抗組織銨,若痰多可給予蒸氣及化痰藥,並多翻身以防止褥瘡等之一般照顧方法。

二、特殊療法則使用目前唯一經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正式核准的藥物為Riluzole。另外必須再配合做治療性的運動,以延遲病情的惡化。最後當病患呼吸困難時,可使用呼吸器輔助或氣管切開術,但因目前沒有尚無完全治癒的療法,所以最後還是必須面對死亡的結果。

劉安邦建議患者,要保持運動習慣。所有的伸展運動目的在於:使肌肉運動並保持柔軟使關節因運動而不致僵硬,肌肉力量較強的病人可自行練習伸展運動;肌肉力量較差的病人則需要輔助器材。無論如何,病人必須配合醫師、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的協助做運動,這對延遲病情的惡化是相當重要的。
運動飲料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林頌凱

劇烈運動時,身體會流失大量的水份。水份藉由汗液、口鼻呼出的蒸氣以及體表的蒸發離開人體,其中尤其以流汗為主要的途徑。一般從事中度體能的工作者,每天水份的需求量約為二千西西。以溫度攝氏二十度為標準,氣溫每升高五點五度,水份的需求量就會增加一千西西。如果在炎炎夏日下劇烈運動一小時,就可能流失三千西西的水份。汗液中主要的電解質是鈉和氯離子,還有少量的鉀和鈣,長時間的運動(如馬拉松),大量的電解質會隨汗液從身體流失,如果沒有適當的補充,便可能產生電解質失調,影響選手的表現與身體健康。

有許多的研究指出,如果運動的時間小於一個小時,單純的水份(白開水)補充就已足夠。但如果是持續一個小時以上的劇烈運動,就建議使用運動飲料,除了補充水份以外,也補充之後運動所需要的能量。

運動飲料是具有調節人體電解質的含糖飲料,是為從事劇烈運動的運動員所設計。根據國家標準(CNS)的規定,其各種電解質的濃度為:鈉離子552微克/毫升以下;鉀離子195微克/毫升以下;鈣離子60微克/毫升以下;鎂離子24微克/毫升以下,而酸鹼體值則介於pH值2.5至3.8之間。除此之外,廠商會在其中添加碳水化合物,濃度在百分之六到八之間。其他添加物如檸檬酸、葡萄柚、蔗糖、香料甚至維他命,則是為了增加口感或強調機能性,以吸引消費者購買。

長時間的運動,身體所急需補充的是水份與能量,才能夠避免產生脫水與低血糖。能量的來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固態食物或碳水化合物濃度太高的飲料(如果汁),會延緩胃的排空速度,不但不利於吸收,而且可能造成噁心、嘔吐甚至腹瀉。而運動飲料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濃度不會影響胃的排空,可使水份與醣類能迅速被小腸吸收。如果運動時每十五分鐘能補充二百西西的運動飲料,其所能供給的熱量也足以應付劇烈運動的龐大需求。此外,運動飲料中的鈉離子還能幫助體內水份的儲留,避免水份流失太多。不少研究還指出,鈉離子的升高可增加「口渴」的感覺,讓運動員補充更多的水份。

至於因運動所流失的電解質,除非是像馬拉松類的長時間劇烈運動,否則藉由身體本身的調節(如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以及飲食的補充就已經足夠,不須要藉運動飲料過度補充。其實,大量電解質的攝取反而會加重腎臟負擔,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並不建議在平時或微量運動時飲用。此外,運動飲料屬酸性飲料,所以也不適於有胃潰瘍的病患或空腹時飲用。

運動飲料已被證實能有效迅速地補充劇烈運動所流失的水份與能量,可以進而增強運動員的體力、耐心、專注力及減少疲勞。正確飲用運動飲料,能讓我們在運動場上「如虎添翼」,「虎虎生風」。
運動時的水份補充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林頌凱

水是人體最重要的身體組成成分,佔了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充足的水份是維持身體正常機能的必備條件。如果只喝水但不吃任何的食物,人類大概可以存活六個星期,但是如果完全不吃不喝,那可能連一星期都撐不過去。充足的水份攝取不僅只是解除身體的「渴望」,更重要的,它能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正常的腦部運作與身體平衡系統,也將重要的養份、礦物質與維他命帶所有器官,包括了骨骼肌肉系統。

一般人每天最少要喝二千西西的水。活動力愈強、或停留在戶外時間愈長的人,所需要補充的水份就愈多。運動時,因為流汗而會流失大量的水份。在酷熱的陽光下運動,一小時就可能流失三千西西的水。當身體內水份流失量達到體重的百分之一到二時,我們會感到口渴,食慾降低與耐力下降。當流失量達體重的百分之三到四時,便會感到口乾、噁心、排尿量減少,而且運動表現明顯下降。水份流失量如果達到體重的百分之八以上,就會產生眩暈、無力、甚致意識不清。

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從事運動的人水份的補充都明顯不足,所補充的量僅佔總流失量的百分之三十至五十,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多數人都是感覺口渴才喝水。但如同前面所敘述的,口渴的感覺產生時,身體其實已經處於「脫水」的狀態。平常我們可以用尿液的目測輕易判斷身體是否已經脫水:正常的尿液是淡色無臭的,如果在運動期間或運動後發現尿量減少且尿液呈深黃並帶有濃濃的味道,就表示身體已明顯脫水,必須大量補充水份。

在這裡提供一些運動時水份補充的小祕訣:
1.愈早開始補充水份愈好,最好早上起床時就喝一到二杯的水。
2.出門時,別忘了帶裝水的瓶子。除了方便喝水以外,更可用來計算水份補充的量。
3.運動前二個小時喝五百西西的水,如此可讓多餘的水有充份的時間排出體外。
4.運動前三十分鐘再喝三百西西,在運動時每十五分鐘則補充一百五十西西的水。
5.運動的時間愈長,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以及汗流過多時,必須適度增加水份的攝取。
6.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7.運動結束後要大量補充水份。
  
有研究指出,如果運動的時間小於一個小時,單純水份的補充就已足夠。如果運動持續一個小時以上,最好是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連帶流失的電解質與補充熱量。咖啡與茶都含有利尿的咖啡因,會加速身體水份的流失,所以並不建議在運動前後飲用。正確且充足的喝水,可以使我們運動得更放心、更安全,進而追求最好的成績表現。
運動氣喘
壢新醫院復健科林頌凱醫師

您曾經在運動的過程中有咳嗽、哮喘或胸悶的情形嗎?當您從事較激烈的運動會感到極度疲憊且呼吸急促嗎?如果您曾有類似的症狀,您有可能是罹患了運動導致之氣喘。

在美國,大約有百分之七的人曾經在運動時有過氣喘的發作。在一九九六年奧運的美國隊,選手中每六人就有一人曾經有氣喘的病史。有研究指出,百分之八十的氣喘病人在運動時會導致氣喘的發作,而有將近百分之四十單純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在運動過程中會有氣喘的症狀發生。

典型的運動氣喘通常在運動後五到廿分鐘內發作,症狀包括了咳嗽、哮喘音、胸悶甚至是胸痛。其他症狀如突然發生的呼吸急促更是在運動後五到十分鐘便可能出現。導致該類氣喘的真正原因並沒有定論,但一般相信與呼吸道過敏,以及呼吸道對週遭溫度與濕度的改變有很大關係。在正常的呼吸時,空氣從鼻子進入後,鼻腔的黏膜會把乾冷的空氣變成溫暖潮濕的空氣,空氣接著由支氣管進入肺泡進行氣體的交換。然而在劇烈運動的同時,因為換氣量急速地增加,空氣便直接由嘴巴進入支氣管,乾冷的空氣直接刺激支氣管壁,支氣管因而產生痙攣而導致氣喘的發作。除此以外,運動的環境如果飄浮太多的空氣污染物,花粉、二手煙,或運動選手有呼吸道的感染時,都可能激發運動導致之氣喘的發作。

運動氣喘的診斷主要靠病史與運動後肺功能測試來確立。醫師可以藉著測量肺功能的呼吸計來測試運動員在運動前、在運動過程的不同時段以及運動停止後,其肺功能的變化。如果在第一秒內用力吐氣量的值比運動前的數值減少了百分之十二到十五以上,便表示運動員極可能罹患了運動導致之氣喘。

罹患了運動氣喘並不代表就失去了運動的權利,慎選運動方式,可以避免反覆發作。游泳是一般認為最適合的運動,因為游泳的環境溫暖潮濕,全身肌肉規律地運動,而且水平的姿勢可以幫助肺臟內黏液的活動。此外,健行、騎腳踏車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一些激烈的運動,例如籃球、足球、短跑、棒球,因為它們需要爆發力,而且不能有效控制呼吸方式,是這類患者較不建議的運動。

要如何預防運動氣喘的發生呢?首先,在運動前十五分鐘,使用吸入性短效型的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可以有效控制並預防運動氣喘的發作。大約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病患,可藉此得到很好的控制,預防的效果可以持續四到六個小時。即使是不幸氣喘發作,該類藥物也可以有效減輕症狀的嚴重度。除了藥物以外,運動前的暖身與運動後的緩和運動更是重要。前面提到運動氣喘最常因乾冷的空氣直接刺激氣管壁所引起,而運動前後的小跑步可以使肺內的空氣溫度能隨著運動的強度慢慢升高與降低,便不致因溫度變化太快而導致氣喘發作。

如果曾經發生運動氣喘,從事運動時一定要更加小心,必要時求助於醫師,以免產生嚴重的後遺症。運動氣喘並不可怕,只要能作好預防措施並適當治療,同樣可以享受運動的樂趣,甚至能在奧運場上為國爭光。

膝關節復健
基隆長庚醫院外科系陳志華主任

運動能增進健康是無庸置疑的。對許多疾病而言,它可以是預防也可以是治療的一種管道,而適度的、持續的運動可有效的紓解壓力;減少焦慮;增強心肺功能;保持肌肉、肌腱、韌帶、骨骼關節的柔軟度;延後骨質疏鬆及減緩其變化;還可以幫忙腸胃蠕動避免便祕及強化體內免疫系統,當然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它可消耗體內多餘的脂肪、消除贅肉、維持體重。
 
運動的好處雖然多多,但若沒考慮自身的條件是否適合此種運動的情形下,便貿然跟著潮流去運動,是非常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運動傷害是指重複使用身體部分關節或肢體引起的傷害,而各種運動都有可能造成傷害,如:打網球引起的網球肘,打羽毛球、游泳引起的肩部旋轉肌肌腱炎,慢跑、需要跑跳的球類、蹲跪、爬山、爬樓梯引起的膝、踝、關節、韌帶 、肌腱等的傷害。
 
任何運動需要用力收縮股四頭肌及膝蓋肌腱的,只要使用不當都有機會發生膝關節疼痛。很多運動都需使用下肢,且使用下肢的運動大部分是老少咸宜,也就是說膝關節是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而且是不分年齡的。
 
膝關節若與別的關節相比,它是一個構造及活動機轉都比較複雜的關節,是由股骨、脛骨、腓骨、膝蓋骨;膝內側側韌帶、膝外側側韌帶、前、後十字韌帶;兩片半月形軟骨;負責膝關節伸直的股四頭肌、膝蓋肌腱;負責膝關節彎曲的腿後肌;負責膝關節伸直又負責膝關節彎曲的腸脛束及許多錯綜複雜的肌腱組合而成。
 
因此膝關節一旦有明顯的受傷或持續做該項運動一段時日後覺得疼痛或者外觀與另一邊正常的膝關節比較感覺有異時,首先要立刻實行的就是休息,避免一切會引起膝關節疼痛的類似動作,上、下樓梯若會痛也要改變與平常不一樣的方式來使用,因慢性傷害,受傷者往往無法說出明確的受傷時間,而臨床症狀演變的過程因人而異,但不外乎是因多次微小傷害累積而成的。
 
休息同時配合每日局部熱敷二十分鐘,必要時可每天熱敷兩次,待一、兩周症狀有改善或疼痛完全消失後,要重新開始每日的運動時一定要在運動前熱身(拉筋及伸展)十至十五分鐘,避免選擇需要跑跳的項目(建議游泳、快走及無阻力的固定式自行車),開始運動時,切勿操之過急。起初每次十到十五分鐘,一周後可漸漸增加至二十到三十分鐘,如一切進行順利,最好維持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三十分鐘的運動,持之以恆,絕對只有好處。
 
為了增強膝關節周邊組織的力量與柔軟度,平常任何時間,不論坐姿或站姿都可做膝關節伸直平舉的運動,從十下開始視個人情況最多可重複平舉五十下,每天至少三次,情況不錯可酌量增加次數。如果症狀依然存在,求診復健科或骨科專科醫師做詳細的診斷與治療,越早越好,切勿拖延。
 
如為急性的挫傷、韌帶扭傷或肌肉肌腱的拉傷,一定要遵守運動傷害急性處理的四大原則:立刻休息停止運動。目的是為了減少繼續活動使傷勢惡化。冰敷;目的為止痛及鬆筋。壓迫;利用彈性繃帶施行壓迫性的包紮來止血止腫。抬高;設法將患部抬高或墊高可止血止腫。

運動症候群─延遲性肌肉酸痛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林頌凱

捱過了連續一個星期溼冷的天氣,星期六早上終於出現了久違的陽光。張先生帶著全家到觀音山爬山,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沒想到星期一起床時,發現兩小腿酸痛僵硬,連走路都有困難,只好請假在家休息。

因運動而引起的肌肉酸痛,對於曾經參與運動的人是很普遍的經驗。其實,除了肌肉拉傷所造成的疼痛外,還有兩種由運動引起的肌肉酸痛。一種是「急性酸痛」,是指在運動期間所產生的酸痛,它主要與運動時所產生的代謝物質(如乳酸)與肌肉腫脹有關,一般在運動停止後數分鐘就會消失。另外一種稱之為「延遲性肌肉酸痛」,它會在運動後的一到二天才會出現,除了酸痛以外,還可能伴隨肌肉的僵硬與無力,而症狀可能持續三到七天。

「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原因很多,但都與肌肉的過度使用有關。肌肉收縮的強度過大或持續的時間過長(即太激烈與太長時間的運動),容易造成肌肉組織的受傷,尤其是一些「離心」的運動,例如下坡跑步、下樓梯以及重覆蹲下的動作,更容易造成肌纖維的斷裂。當肌肉受傷時,局部的軟組織就可能產生腫脹,增加酸痛與僵硬的感覺。另外,結締組織損傷、肌肉痙攣、發炎反應、中樞神經控制改變等都可能與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發生有關。

雖然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症狀在三到七天後會自然消退,但若能施以適當的處理,仍然可以有效的減輕酸痛與僵硬,及早回復正常的生活。處理的方式包括避免從事造成疼痛的動作與運動,但可以作一些低衝擊性的有氧運動,增加肌肉的血流來幫助復原。局部的熱敷與按摩,加上正確的伸展運動,也可以幫助酸痛感的消除。另外,曾有研究指出維生素C可以幫助減輕酸痛,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才能證明。

預防運動後肌肉酸痛的方式可從多方面著手:運動前作好完整的準備動作,包含熱身與伸展操;運動時以漸進的方式增加運動強度,避免陌生的運動,避免離心性收縮,避免過度訓練;運動後不忘完成緩和運動與伸展。另外,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嘗試新運動時要循序漸進,都可以有效降低肌肉酸痛的機會。

所謂的「延遲性肌肉酸痛」,其實是我們的身體對於新的運動,尤其是須要肌力與耐力之運動的一種「適應」反應,它並不會對身體產生永久的傷害。只要把握預防與治療的原則,我們將不再為它所苦,也不再因它而視運動為畏途。

柔軟操助你關節變柔軟
大林慈濟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黃華龍表示,現代人多為上班族,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工作,所以常會腰酸背痛,更嚴重的人幾乎在做較大動作的時候無法順利完成,這些症狀並不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出現,改善身體的柔軟度就是最大的關鍵問題。

黃華龍治療師說明,柔軟度就是關節的地方,包括肌肉以及韌帶的活動度,透過柔軟操或是伸展活動可以增進身體的柔軟度,而且影響身體柔軟度的因素很多,包括有關節的骨頭結構、關節附近組織的多寡、以及關節附近的韌帶,另外肌腱及肌肉纖維的延展性,是對柔軟度造成的最大影響。

黃治療師表示,造成柔軟度變差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有長期以一種固定的姿勢生活、工作,或是坐姿以及不常運動的人,其柔軟度下降最快;另外像是人體的脂肪上升,也會造成柔軟度的下降、關節周圍肌群的延展性功能衰退,或是肌纖維逐漸縮短、肌肉變得僵硬、肌肉活動範圍縮小,其他像是長期處於緊張狀況的人常出現緊張性頭痛,也造成柔軟度變差的原因。

黃華龍表示,藉由拉筋的運動方式可以改善柔軟度變差的症狀,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靜態式:將肌肉溫和而緩慢的伸展,然後保持三十到六十秒,可以逐漸加大肌鍵的延展,比較不會出現拉傷現象,安全性也比較好;另一種為收縮式:一種先將肌肉收縮後再拉長的伸展運動,很容易因為用力過度,造成肌肉或肌鍵的傷害,此式建議為有較長在做拉筋的人做。而拉筋也有許多要領,不僅是必須要每天做,剛開始的時候選擇較簡單的伸展動作,以避免拉傷,另外一定要先熱身再做伸展操,慢慢的伸展,直到肌肉感到很緊、有點酸痛即可停止,當拉到很緊的感覺時,便停住約20秒以上,全程必須緩慢切莫心急,以免造成身體傷害。

脊椎側彎報給你知(四)
脊椎側彎要怎麼改善?如果是輕微的側彎,基本上可以靠運動和背架來矯正。

在運動方面,第一是拉筋。有的人說吊單槓可以改善脊椎側彎,我不太建議這麼做,因為那可能會拉傷手臂。拉筋的方式有很多種,我比較建議的是拜佛的動作,也就是五體投地;或是爬牆的動作,手要儘量的往上伸,只是最好要注意自己拉筋的時候會不會歪一邊,可以畫個線做個標的。

另外做做暖身操,特別是身體側彎的動作,也可以達到矯正的效果。以上的動作都要慢,同時配合呼吸吐氣,這樣才有效果。

其次是肌力的訓練。其實拉筋和暖身操,就已經包含肌力的訓練在裡頭。另外游泳也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肌力的方式,我一般都會建議患者游自由式來改善側彎的問題,只是要注意不要游歪。

在背架方面,有幾個條件我們會建議穿戴背架。

1、青春期前的小朋友,如果每3個月就增加5度,要穿背架來減緩惡化速度。
2、側彎角度不大,但是背部一邊隆起太多,也建議穿背架。
3、 側彎角度大於20度的話,也建議穿背架。
4、側彎角度超過50度,基本上是要手術,但是如果是青春期前的患者,還是建議穿背架,等到骨骼成熟後,再接受手術。

要說明的是,脊椎側彎的背架和下背疼痛的人所穿戴的背架,是不一樣的。它在身體的一側加一個支墊,防止脊椎愈來愈彎,同時上下對於頸部和腰部,也都有支持的構造,可以讓身體更為正直。所以必須要找專人量身訂做才行。

至於稍微嚴重一點的人,建議除了運動和穿戴背架外,到醫院或診所接受復健一段時間,透過治療來改善背部肌肉的僵硬和緊張,對於整體的改善,會更有效果。

淺談運動抽筋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林頌凱

運動會三千公尺決賽,一路遙遙領先的王大明(化名),正準備在最後二百公尺衝刺時,突然慢下腳步,一臉痛苦地按著右邊的小腿,眼睜睜地看著原本落後自己一大截的選手抵達終點。女子職業網壇的新球后賈絲汀-海寧哈德恩(Justin Henin-Hardenne),常在重要比賽中大腿抽筋,必須中斷比賽請運動防護員(Athletic trainer)治療,雖然大多只是虛驚一場,但也常讓支持她的球迷捏了一把冷汗。
  
到底什麼是抽筋呢?抽筋其實就是肌肉痙攣,是指身體某部位的肌肉不自主地強力收縮,而且無法很快地放鬆的現象。抽筋的部位最常發生在小腿後側、大腿後側以及大腿的前側。除此之外,包含腳、手指、手臂、腹部、其至肋骨間的小肌肉都可能發生抽筋。抽筋時,整塊肌肉會變得堅硬,有時甚至可以看到皮膚下面有肌肉抽動的現象。肌肉痙攣的時間可能幾秒鐘後就消失,也有可能持續十五分鐘以上。若沒有即時處理或是中斷原來的運動,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一再地反覆發生。

造成運動時抽筋的真正原因到目前並沒有定論,但一般相信這是由於許多因素相互影響而造成的。這些常見的原因有:

1、運動前缺乏足夠的伸展運動。
2、肌肉因過度使用而疲乏。
3、在太炎熱的氣候下運動。
4、環境溫度突然改變。
5、水份流失太多。
6、電解質不平衡。
7、運動姿勢不正確。
8、情緒太過緊張。

此外,一些內科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不均衡,藥物的副作用(某些降血壓藥及降血脂藥),以及其他神經方面的病變,都有可能增加抽筋的機會。

當抽筋發生時,第一時間的處理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照下述的流程依序處理:

1、馬上中斷正在進行的運動。
2、將病患移至陰涼通風處,並補充水份,運動飲料尤佳。
3、慢慢伸展正在痙攣的肌肉,也可以在抽筋的部位作適度的按摩。
4、治療過程中,可以輔以熱療或冷療。不論是運動用噴劑或是冷熱敷包都有不錯的效果。

預防重於治療,尤其是曾經發生過運動時抽筋的人,更要重視平時的預防與保健。每次運動前一定要確實做完十到二十分鐘的熱身運動,其中包括完整的伸展操;不要在太冷、太熱、通風不良或是密閉的空間做長時間或劇烈的運動。運動前、中、後都要攝取足夠的水份,千萬不要等到有渴的感覺時才喝水。平時要有均衡的飲食,至於針對運動抽筋的飲食觀,我們將在日後專文介紹。另外,維持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來運動,除了避免抽筋的機會以外,更可以讓我們真正享受運動的樂趣,達到身心舒暢的效果。

頸部痠痛和腰痠背痛找上門
隨著過年假期的來臨,不少人趁著難得的休假,計劃打打方城之戰;逮到放寒假的學生則想趁著年節來過關斬將一番,不過物理治療師提醒,娛樂一下後,還是要動動手、動動腳,才不會過完年後因為這痠那痛來找醫師治療。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黃湘茹建議,電玩族在準備熬夜攻城掠地前,最好先調整好桌椅以及電腦的高度。要注意座椅最好有靠背及扶手,座面稍微往前傾;桌子的高度要使手肘呈九十度,手腕切記不要懸空;電腦畫面的高度要和眼睛平高。 
 
許多上班族平時就有姿勢不良的壞毛病,倘若不趁春節徹底休息一下,反而還維持不動的姿勢,就很容易出現全身痠痛的毛病。尤其是打起麻將來,總是要廝殺幾天幾夜才罷休,結果就是頸部痠痛和腰痠背痛找上門。 
 
黃湘茹提供兩個脖子及腳部的伸展運動,幫助放鬆僵硬的肌肉。首先是頸部運動,坐在一個有靠背的椅子上,右手繞過頭摸到左耳,然後用力往右邊壓,心中默念十至十五秒,反向也做一次,每回做個三至五次。她強調這個動作有兩個注意事項,民眾背部一定要緊靠著椅背以及確實做到縮下巴,才不會造成頸部肌肉的拉傷。 
 
腳部的運動也很簡單,首先身體坐直背緊靠椅背,左腳維持九十度,先抬高右腿並伸直,練習彎曲及打直腳背,大約做十下後,再換腳做一次,要注意背部要直立,避免拉傷腰部肌肉。 
 
黃湘茹提醒,過年打電動及打麻將都是人之常情,不過要謹記,每玩一段時間就要記得起身活動一下,免得過年後就要找醫師報到,喜歡打麻將的朋友,每一把結束之後稍微休息一下,做做操,也是很有幫助的。

簡易伸展操-減輕腰酸及疲勞
阮綜合醫院復健科 吳健明醫師

春節到,離鄉背井者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但是每次過年幾乎都要面臨塞車之苦,一趟下來真讓全家人無法忍受,而不少人也趁此時出國休假,但若是長途飛行,也會令人不好受,在此介紹幾項簡易伸展操運動,一旦塞車或在飛機上「凍未條」時,在安全無虞時,可以派得上用場,以減輕疲勞,並避免腰酸背痛。

第一是從頭部開始的頸部環繞,簡單來說,就是轉頭運動,其功能是增加頸部關節活動,維持靈活,方法是先坐正身體,將背挺直,頭先向任一側面傾斜,然後以緩慢的速度作繞頸動作,左右各繞八圈,另外也可以慢慢低頭,再慢慢抬頭,之後改為向左轉頭到底,再慢慢向右轉,但動作一樣要緩慢並做到動作的極限。

第二是聳肩運動,以幫助頸部兩旁肌肉放鬆,做法是頭部保持穩定,雙肩向上聳起,且盡量聳愈高愈好,到達極限時,維持姿勢約十五至二十秒後再放鬆,重覆同樣動作約八次。

雙臂後夾運動,首先讓雙手自然下垂,雙臂使勁向後,使雙肩胛骨夾緊,保持姿勢也是十五至二十秒,放鬆再重覆,次數也是八次左右,以放鬆雙肩胛骨間的肌肉。

第三是手臂伸展運動,先將手指交錯,手掌外翻朝前,手臂平舉,儘量往前推出,感覺手臂外側繃緊約十秒,再放鬆與重覆約八次。

另外則是舉臂後展,先讓身體坐穩,背部靠緊椅背,手指交錯,手掌外翻向上,手臂全力往上推,並盡量往後展開肩膀,時間和次數同上。另外可將雙手互握手臂並置於頭部上方,身體則往側彎,直到繃緊極限為止,兩側交替施作。

第四是背部伸展運動,身體直立,雙腳分開約五至十公分,膝關節微微彎曲,身體漸往下彎,直到大腿後側適當緊繃為止。

第五是膝靠胸運動,身體坐正,將右膝放在左膝上,雙手再抱住右膝,除向胸部靠近外,並彎腰將額頭盡力貼近膝蓋,固定姿勢約十秒後,至換左膝進行同樣動作約五次。

第六是腳踝運動,身體坐直,雙腳貼地,之後只抬起腳跟固定姿勢約十秒,再將腳跟放平後,才蹺起腳尖,一樣時間,再重覆同樣動作。

※要提醒的是,在做運動時,不要超過自己負荷,以免反而拉傷。

復健科醫師建議泡湯伸展操 有助放鬆肌肉~電腦族復健 效果尤佳
門諾復健科 楊緒南醫師

冬天到了,越來越多人喜歡以「泡湯」作為休閒旅遊的方式。溫泉除了可以美容,其實也是復健的一種方式,醫師建議在水中做伸展,對舒緩肌肉效果更佳。

復健科楊緒南醫師表示,「溫泉療法」自希臘時代即啟用,歐洲許多有溫泉的地方,早期均以提供療養為主。而在復健方面,「水療」也是一種常用的復健方法。利用溫度與水的浮力,幫助病人虛弱的上下肢、軀幹可以主動運動,對疾病有相當的幫助,例如漩渦浴水療,就可以促進循環與肌肉伸展、控制。

楊醫師指出,泡湯的確可以讓肌肉放鬆,使深部組織循環增加。而溫度更是熱療的一種,人體可以從皮膚的溫觸感得到精神上的緩解。楊醫師說,一般人泡湯溫度在攝氏40~45度之間是許可的,但是若老人家要泡湯,其溫度最好介於28~36度之間,以免因為老人皮膚傳導機能較慢,感覺到熱時可能已經泡過頭了。此外,因為溫度過高或過低,也可能會影響血壓遽升或遽降,因此泡湯的時間以漸進為宜,以免肌肉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反而會酸軟無力。

楊醫師建議可利用水的浮力幫助肌肉放鬆。他說,浮力會使體中減輕,當水深到胸腺時人體的體重會降為平常的八分之一,水深及膝蓋時為六分之一,大腿為五分之一,他建議泡湯者可在水中做運動,如電腦族因為長時間固定肌肉張力,手腕、上臂或肩關節常罹患肌肉肌膜炎,在泡湯時可以順便拉拉筋,有復健的功能。

而泡湯的時間最好限制在三十分鐘內,溫度越高,時間就要越短。楊醫師說,一般人以手測量溫度其實不準,如果可以準備一支溫度計更佳。他也提醒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避免泡湯,如一定要泡,最好先試試不同高度的反應,量力而為,以免危險。

對於先天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楊醫師認為溫泉不能過度使用,而腦性麻痺患者泡溫泉,可提升柔軟度、減少肌肉痙攣,但需有人陪伴適度使用。

有些人喜歡泡野溪溫泉,或冷熱交替。楊醫師說,一下子從溫泉進入溪水中,需注意驟冷會導致肌肉緊縮,如腎上腺素分泌不及,可能會被湍急溪水沖走。

泡湯伸展操 有助放鬆肌肉
前一陣子冷颼颼的天氣,讓越來越多人喜歡利用泡湯作為休閒旅遊的方式。溫泉除了可以美容,其實也是復健的一種方式,醫師建議在水中做伸展,對舒緩肌肉效果更佳。

門諾醫院復健科楊緒南主任表示,「溫泉療法」自希臘時代即啟用,歐洲許多有溫泉的地方,早期均以提供療養為主。而在復健方面,「水療」也是一種常用的復健方法。利用溫度與水的浮力,幫助病人虛弱的上下肢、軀幹可以主動運動,對疾病有相當的幫助,例如漩渦浴水療,就可以促進循環與肌肉伸展、控制。

楊醫師指出,泡湯的確可以讓肌肉放鬆,使深部組織循環增加。而溫度更是熱療的一種,人體可以從皮膚的溫觸感得到精神上的緩解。楊醫師說,一般人泡湯溫度在攝氏40~45度之間是許可的,但是若老人家要泡湯,其溫度最好介於28~36度之間,以免因為老人皮膚傳導機能較慢,感覺到熱時可能已經泡過頭了。此外,因為溫度過高或過低,也可能會影響血壓遽升或遽降,因此泡湯的時間以漸進為宜,以免肌肉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反而會酸軟無力。

楊醫師建議可利用水的浮力幫助肌肉放鬆。他說,浮力會使體中減輕,當水深到胸腺時人體的體重會降為平常的八分之一,水深及膝蓋時為六分之一,大腿為五分之一,他建議泡湯者可在水中做運動,如電腦族因為長時間固定肌肉張力,手腕、上臂或肩關節常罹患肌肉肌膜炎,在泡湯時可以順便拉拉筋,有復健的功能。

而泡湯的時間最好限制在三十分鐘內,溫度越高,時間就要越短。楊醫師說,一般人以手測量溫度其實不準,如果可以準備一支溫度計更佳。他也提醒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避免泡湯,如一定要泡,最好先試試不同高度的反應,量力而為,以免危險。

另外,有些人喜歡泡野溪溫泉,或冷熱交替。楊醫師說,一下子從溫泉進入溪水中,需注意驟冷會導致肌肉緊縮,如腎上腺素分泌不及,可能會被湍急溪水沖走。

認識垂足症
長長的年假期間,許多民眾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讓健康問題亮起紅燈。

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世彬指出,以往在過年期間或長假過後,門診都會有因為久坐或姿勢不良、睡眠不規則而產生健康問題的民眾;不適的症狀除了酸痛、失眠、疲勞外,還有壓迫到腿部腓神經造成「垂足症」而無法行走。

葉世彬表示,出現「垂足症」的案例,是一年僅卅多歲的男性,在一夜的方城之戰後,出現左足踝關節無力撐起腳板的症狀,致行走時腳尖不斷的摩擦地面,舉步維艱。

經過檢查之後發現,這名病患熬夜打麻將,在長時間未變換姿勢的情況下,一直將左腳倚靠著麻將桌腳,導致腿部的腓神經受到長時間壓迫,造成暫時性的神經功能障礙,雖無任何疼痛、酸麻等不適感,卻也無法將腳板撐起,也沒辦法正常行走。經神經藥物及物理復健治療後,男子勉強可以自行步行,不過要完全恢復正常功能,仍需約數星期之久。

而過年期間因出遊或守歲習俗等造成的睡眠不規則,也會影響健康,不規則的狀況包含熬夜(睡眠剝奪)、日夜顛倒等情形,造成注意力不易集中、白天嗜睡、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問題,甚至有民眾在假期間睡眠情形相當混亂,導致假期結束後出現失眠、疲倦等症狀;因此,葉世彬建議,即使是在假期期間,仍應維持睡眠的規律性和品質,避免影響日後正常作息。

此外,由於塞車的情形難以避免,不少返鄉民眾在用餐時間,仍然身陷車陣之中,動彈不得,也只能耐著性子,忍受饑餓,造成血糖過低的情形。葉世彬表示,血糖過低會出現饑餓感、頭暈、心悸、冒冷汗、無力等症狀,應即刻補充熱量,吃些食物即可改善;葉世彬建議民眾,可準備一些簡單果腹的食物置於車上,也應多注意水份的補充。

再者,如需長時間開車,駕駛人也需保有較佳的的精神狀態,來面對塞車與不佳的路況,而對於使用提神藥物來幫助體能,葉世彬表示,由於個人的體質不同,提神效果也難以確切掌握;比較務實的作法,還是請駕駛朋友前一晚的睡眠務必要充足,或是能有交替開車的人同行,並多留心行車間的安全。

猴年如意操
剛剛過完新春假期,在猴年的一開始,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組簡文仁組長先教您一招「猴年如意操」,讓您見健康康過猴年。

簡文仁組長表示,如意操的精神,就是不拘時地,不限招式,人人可以隨意伸展自己的筋骨,用力自己的肌肉,用心去感受它,去引導它,配合當下的情境,或心境,隨緣應景則可以千變萬化,做出屬於自己的如意操,只要抱持漸進、量力的原則,不致太過激烈,造成運動傷害即可。以我對猴年如意操的感受,設計了幾個動作供大家參考,取其機靈、調皮、敏感的猴性,讓身體靈活、輕巧、協調好,當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肢體動作,來做猴年操。

一、跳躍摘果:

做法:跳起時,雙手輪流向上伸直,想像摘取仙果,雙腳則可以配合對側律動,或同側搞怪,跳高跳低,隨喜如意。

功用:跳躍時,以腳尖點地,配合膝蓋動作可以做很好的協調律動,尤其是年輕人,更需要多做跳躍的動作,以增加彈性及反應。並可以增強心肺功能。

二、扭腰回望:

做法:雙腳打開兩倍肩寬,扭腰轉身向左、頭保持注視前方,右手繞過胸前,回手額上,遮陽遠望,左手繞過背後來搔右腰。再反向右邊,同樣動作。

功用:這是扭腰轉身的動作,配合肩膀前後及內外轉的伸展,手肘、手腕的扭曲動作,可以運動到上半身、脊椎及強化下半身,用來預防五十肩、網球肘和腰酸背痛。

三、猿臂猴行:

做法:雙手伸直舉高,手腕彎曲,自然下垂,手指放鬆指尖朝下;雙膝微彎或O型腿蹲馬步走路。

功用:雙手高舉,可以強化臂力,手腕、手指學習放鬆,避免僵硬,外八字,O型腿走路,可以強化大腿肌力,挺直的腰部,可以強化腰力。要注意的是,膝蓋有問題的人,要避免如此,以免膝蓋負荷過大。引起酸痛,可改為猿臂企行,向企鵝走路。

簡組長說明,隨緣應景,想到就動,是如意操最方便的地方,人人可以自創招式。猴年到了,到動物園看看猴子,欣賞它們淘皮的動作,或許可以激發你的靈感,設計另一套猴年如意操!

瞭解『過年症候群』,讓您輕鬆過好年!
壢新醫院復健科 李淑芳技術主任

一年一度的農曆春節,家家戶戶迎接新年。不可缺少的活動不外乎是--忙著除舊佈新大掃除;上街購物採辦年貨;三五好友湊一桌,不停的打麻將、摸牌;開車回娘家、到處拜年;要不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兼不停的吃零食等;當一個『年』過去之後,許多人不免這也痠,那也痛的,好難過!您知道為什麼嗎 ?

◎何謂『過年症候群』?

李技術主任提到,所謂『過年症候群』不外乎迎接新年活動後,骨骼肌肉系統出現疲倦的警訊所產生的種種不適。

◎如何預防「過年症候群」?

(一)全身痠抽痛
清潔時,常常需要仰頭、低頭、轉頭以及手舉過高做事情,一旦時間過長,就容易造成頸部、肩部肌肉僵硬、拉傷或疼痛。

※預防方式
1. 藉由改善工作的姿勢,來避免頸部過度前屈、後仰、或是左右轉動。例如找凳子墊高、或是調整工作檯面等方式。
2. 同一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必要時以身體轉動來取代頸部轉動,並且至少每30分鐘休息一下。
3. 避免長時間手舉過肩的工作、勿作急速抬高肩部的動作、少做重覆旋轉肩部的動作等。

(二)小心麻將手
日以繼夜的打麻將、不停的重複摸牌動作,很容易會造成手腕扭傷、板機指、手指屈肌肌腱發炎、手指關節僵硬、手腕活動度受限等問題,也容易造成肩頸僵硬,嚴重者甚至出現麻痺等的問題。

※預防方式
1.減少打麻將時間,多點中場的休息時間。
2.指節無法伸直,或者在伸直時有阻力時,可經由按摩及牽拉運動恢復正常。

(三)腰背受不了
長途開車、坐車的人,由於坐姿下椎間盤壓力最大,所以長時間坐著,容易造成腰部肌群疲勞、短縮,導致疼痛。

※預防方式
1.做頭後仰及兩臂外展抬舉運動,用反方向活動方式,來獲得肌肉的平衡。例如:稍微站立、頭後仰、伸懶腰等活動。
2.約三十至四十分鐘應變換姿勢;或作一下簡易的體操。
3.坐車時,在後腰部處放置一個小枕頭支撐。

(四)體重直直上
過年總少不了準備一堆零食、瓜子及煙、酒、茶、咖啡等,不但吃多了容易發胖、體重增加,有可能引起身體的不適。

※預防方式:要飲食控制外,一定要配合運動,把下降的基礎代謝率提昇。

經過李技術主任的說明,相信大家應該對於「過年症候群」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記得在忙碌的過年期間,我們更應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規律的運動、均衡的飲食並釋放壓力。從現在起別忘了每天給自己十分鐘舒緩筋骨!若有上述痠痛問題應儘快尋求復健醫師之專業治療,而若有體重失控的困擾,也可藉由本院體重控制特別門診的診治及「活力體雕」療程安排「穴位電刺激法」來減低食慾與促使脂肪燃燒和「阻力運動帶」的運動方法,隨時隨地正確的運動。讓大家安心過年,並健康過個好年!

糖尿病病患運動時應注意?(一)
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 黃雪晶醫師

近年來減肥和運動漸受到大眾的重視。運動被視為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的,其好處大多是來自於規律、長期及有氧的運動。運動更是一直都被認為是第2型糖尿病在飲食及藥物外重要的治療處方之一,這是由於運動有助於改善葡萄糖耐受力、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減少高胰島素血症,降低醣化血色素,尤其對早期糖尿病病患的成效更明顯。另外,運動還可以改善高血壓、減少冠狀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包括可降低三酸甘油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增加纖維蛋白溶解?等。運動可減肥、減少脂肪、增加肌肉塊,進而改善身體的組成,改善心臟血管系統的功能、骨骼肌肉組織的功能,改善身體做工的能力及力量、改善生活品質及自尊,減少心理壓力。

◎運動對於糖尿病患的安全性

運動對糖尿病病患有好處,也有其危險。它可能引發短暫的高或低血糖(較常見於第1型糖尿病患,較少見於第2型糖尿病患),所以運動對第1型糖尿病的角色主要是在於改善心肺功能,但未必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這是因為身體的活動與胰島素及食物間的平衡較難達到。若運動前血糖過高,易在胰島素缺乏下,引發高血糖,及酮酸血症;而太激烈的運動也會導致高血糖。相反的,注射過多的胰島素或碳水化合物補充不足,可能引發當下的低血糖。雖然如此,原則上各種運動一般都可執行於第1型糖尿病,只要其不具有慢性糖尿病合併症,且其血糖控制良好。病患應學會多多自我監測血糖,以觀察各種運動對血糖的影響,並運用這些血糖值來調整胰島素及學會補充適當的食物,這對運動的安全性很重要。而規則的運動,可讓病患學習加強自我控制及處理。

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第2型糖尿病人也可能因運動時造成的血壓上升,引發心臟缺血,心律不整,心臟負荷不良。所以對糖尿病病患做進一步運動建議及開立運動處方前,應做身體評估。目的是為了排除大血管(心臟冠狀動脈、腦血管、周邊足部血管)、或小血管併發症、糖尿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及神經病變等慢性併發症,以免運動帶來危險。

◎對糖尿病患運動的建議

對糖尿病患運動的建議,一般以有氧運動為主。合適的運動型式包括:走路、跑步、騎腳踏車、爬樓梯。另外,中等阻力運動如循環式舉重,10-15次,對一般病患也是安全的。運動強度以達到60-85%之最大心跳率[最大心跳速率=220-年齡],每次時間30-60分鐘,包含5-10分鐘的暖身運動及冷卻運動,也可以一天內分段式運動,譬如早上快走15-20分鐘,下午再快走15-20分鐘,加起來一共達30分鐘也有效果。而頻率上每週應至少3次,如能每天運動更好。

超過35歲者開始運動時,應作運動心電圖,以評估潛在性心臟疾病。另體能狀態評估,有助於運動課程設計。有氧運動是被建議的。中度重力訓練,即利用輕重量,高重覆性運動,也可用來維持上半身的力量,應適用於所有的病患。運用重量的高阻抗運動,只適合年輕糖尿病患,不適合老人。

糖尿病病患運動時應注意?(二)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患者的運動處方和禁忌

心臟血管系統病變者,可用休息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運動核子醫學心臟掃描做事先評估,以評估運動引發的缺血反應,缺血的閾值,運動引發心律不整的機會,及左心室的收縮功能。為避免運動引起高血壓發病,應限制強度 (以預防長時間收縮壓>180 mmHg),避免舉重,Valsalva(閉氣用力)或用上半身及上肢運動。故建議以週期性下肢運動,如散步、慢跑及騎腳車為主。

罹患有周邊血管疾病者,因有間歇性跛足,走不到半小時腿就會酸痛。應戒菸,以減少血管硬化及循環變差。建議間隔性運動 (如3分鐘走路,1分鐘休息,3分鐘走路),其走路的距離與時間,應由疼痛閥值來決定。強度應低 (因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血流需求造成疼痛)。而走路是最好的非侵入性治療,其他如游泳、踩腳踏車或划船也不錯。

罹患周邊神經病變者,因足部疼痛、觸覺及平衡感覺受損,造成保護足部的感覺缺失。應避免負重、過度伸展的運動,而導致軟組織及關節損傷。重覆性運動也可能會造成足部潰瘍及骨折。但運動可預防肌肉強度與彈性流失,因不動時結締組織會縮短而彎縮,故建議每日做活動關節的運動。為避免關節壓力,游泳及騎腳踏車是好的選擇。平衡感若未消失,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划船、椅子運動、手臂運動。但是慢跑 (因腳部受壓比走路大)、跑步機、長時間的走路、階梯運動等是禁忌。另外,應注意鞋子的選擇,及運動前後檢視足部是否有損傷或起水泡。

患有自主神經病變者,可能運動能力會下降,且有提高運動引發心臟血管事件的機會。若病患在休息時心跳超過每分鐘100下,或有姿勢性低血壓,表示已有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可以做休息或運動核醫掃描來評估。當激烈運動開始時或之後,容易發生低血壓或高血壓,故應避免高強度運動,騎腳踏車和水中有氧運動是最佳建議。因病患的體溫調節可能異常,應避免於太熱或太冷的環境下運動,並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水份。運動期間亦應注意監測血糖,以免無自覺症狀的低血糖發生。

罹患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者,用力的活動和過高的血壓,可能導致玻璃體出血或視網膜剝離。應避免無氧、搖撼、高衝擊或Valsalva(閉氣用力)運動,通常不建議從事阻力運動、舉重、潛水等。運動時應避免頭部低於腰的動作 (血壓易上升),或使心跳加速致收縮壓超過180 mmHg的運動。低中強度的有氧運動,譬如騎腳車、游泳、跑步或快走最為適宜。而最近剛做視網膜雷射治療者,6星期內應避免運動。視力損傷者,因喪失運動獨立性,可選擇用泳道游泳,騎腳踏車、協力車或跳土風舞(以有視力者為舞伴等)。

對腎病變或有蛋白尿者,病患運動能力變差(肺功能及氧化能力變差),而易自我限制其運動。建議從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開始慢慢逐漸加強,或是以間歇性的運動開始,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或輕的重量訓練。不鼓勵從事高強度或費力的運動。

糖尿病病患運動時應注意?(三)
◎如何做運動前準備

應注意安全以享受運動。年輕、血糖控制良好、身體狀況不錯的病患,適合所有的運動。而中、老年病患,也應被鼓勵從事運動。年紀大的病患因肌肉、肌腱、骨骼、關節的退化而不常使用,容易因運動反加重問題。

對於已罹患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病患,或有前述的特定運動限制者,運動前血糖應介於80-250 mg/dl才可開始運動。血糖高於250 mg/dl且有酮體、或血糖>300 mg/dl無酮體時皆不適合做運動。一般應在運動前後監測血糖,以更安全及了解運動對血糖控制的影響。所有以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運動時皆應攜帶作用快速之碳水化合物。因脫水會使血糖昇高及心臟惡化,所以運動前2小時應先補充500cc水份,運動開始及運動中也應經常補充 (補償汗水流失)。運動時,應攜帶顯示有糖尿病身份的腕帶或標示,和了解自己疾病的同伴一起運動,避免單獨運動。可使用鞋墊、棉襪以避免起水泡,並保持足部乾燥來減少受傷。適當的鞋子在患有周邊神經病變的病人尤其重要。在運動前後,應檢視是否有足部水泡或其他傷口。避免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中運動。

所有運動應包括,運動前熱身5-10分鐘,和運動後舒緩5-10分鐘,應做5-10分鐘的溫和伸展動作,尤其是對將做運動的肌肉做伸展。運動前的全身肌肉暖身(5-10分鐘),以低強度有氧運動,如走路或騎腳踏車開始。再漸進式提高運動強度。運動後應做5-10分鐘冷卻活動,讓心跳回復到運動前的速率。遇到虛弱、疼痛或呼吸急促時應停止運動。

◎運動的副作用與預防措施

低血糖:運動對血糖的影響,視運動種類,運動量、強度,和先前的食物、藥物服用時間、種類,運動前血糖值及體適能而定。由於每位病患對運動的反應不同,增加碳水化合物或減少藥物的一般性原則是不夠的,必須依個別狀況而調整。使用胰島素或磺醯尿素者,低血糖發作是一種威脅。只使用飲食及運動控制的第2型糖尿病患,運動間不太會有低血糖的危險。

◎使用胰島素者,胰島素的注射應注意:

(1)延長注射與運動間的間隔(至少應間隔60-90分鐘)。
(2)傾向於發生運動後低血糖者,最好在早上運動(早餐或藥物的前或後,視個人反應而定),讓病人較能在清醒時發現任何運動後低血糖。
(3)避免肌肉注射,以免胰島素快速利用 (應皮下注射)。
(4)避免注射於運動有關的身體部位 (因胰島素吸收加速)。如跑步前,勿於大腿注射胰島素。
(5)避免在胰島素作用高峰時運動。
(6)於運動前後監測血糖。(做為病人學習調整胰島素,或碳水化合物的依據。減少藥物或增加碳水化合物,應依病人運動目標及醫師指示而定。額外攝取碳水化合物與否,視運動時間與藥物及前餐的關係,運動種類、強度及時間,運動前血糖值而定。)
(7)長時間運動者(超過2小時)應同時減少中效及短效胰島素用量,這比補充碳水化合物容易。
(8)為了避免運動後延遲性低血糖,運動後一整天應注意碳水化合物的補充 (視運動強度及時間而定);應減少在運動高峰的胰島素劑量,運動後頻繁監測血糖;睡前不宜運動(因怕半夜發生低血糖)。

糖尿病病患運動時應注意?(四)
◎一般進食的原則

(1)若運動前血糖值<100mg/dl,或距最後-次進食已超過90分鐘,則建議攝取運動前點心。
(2)若運動是在進餐前後90分鐘內,應減少胰島素劑量。
(3)小於30分鐘中度至強度運動,可給予適當的點心,約15公克碳水化合物。(如240cc低脂牛奶、半根香蕉、小蘋果)。
(4)若運動超過60分鐘,宜每45-60分鐘檢查血糖用,視需要調整食物(如45分鐘應食用20-30公克碳水化合物。超過60分鐘則應食含碳水化合物之補充飲料。)
(5)若運動中發生低血糖,應攝取150cc果汁等快速作用的糖。
(6)運動後建議進食吸收較慢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來減少延遲性低血糖。

◎對肥胖者的建議

長期規律運動,在體重控制計劃中可增進脂質流失,並維持肌肉質量。而單獨限制熱量的減重者,不但肌肉質量消失,脂肪的消失也較少。要達到體重下降最大效果,建議必須超過45分鐘持續性有氧運動。因超過45分鐘的運動,對消耗熱量及脂肪移動影響最大。快走、騎腳踏車、划船、滑雪、跳舞最有效,而較無效的是游泳(較少產生減重及有氧影響)及跑步(對膝蓋壓力太大)。應以中強度(60%~75%最大心跳率),40~60分鐘,至少每星期3次,更頻繁的課程能再幫助減重及血糖控制。

◎結語

規律的運動是治療糖尿病患的重要處方之一,尤其在第2型糖尿病人。規則運動的好處包括了改善血糖控制,控制高血壓,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減肥及幫助理想體重的維持,增加骨質密度。只要了解運動中應該注意的事項,減少危險,相信糖尿病病人也可以感受到以上的好處及運動後的舒暢感。

補給、熱身、防護,鐵馬一族再上路
門諾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家富醫師

人是鐵,飯是鋼,吃東西才能產生能量,對於消耗體力的運動而言,適時補充身體所必須的養分,是首要的課題。

◎不要空腹

民眾在從事騎單車運動之前,動力的補給便格外地重要。人體運動中,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所以運動前的五到十分鐘吃東西最好,可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民眾可以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喝運動飲料、脫脂牛奶及巧克力、米飯等含糖類的食物,有利於人體吸收。行進間,飲用液體類食物較適合,如坊間的運動飲料等。

騎單車是屬於高耗氧的運動,除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外,較輕微的慢性病患,在獲得醫師的評估建議後,仍可以從事單車運動,但最重要一點,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可勉強。此外,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尤其是老人家,最好都不要從事這類活動。根據最近的醫學報導,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很適合騎單車,因為對關節有幫助,可舒緩疼痛或減低發生的頻率。
 
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及運動後的放鬆肌肉,也是不可輕忽的一點,能讓抽筋遠離你。平常沒騎單車的人,突然從事這類運動,會出現軟腿的現象,這是由於每個人的肌力及耐力不同,但藉由持之以恆運動,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運動量,都能達到訓練好體魄的目的。

◎安全須知

民眾想要達到運動的目的,只要每週騎單車三天,每天有半個小時的運動量即可。男性民眾要特別注意,不要連續騎單車超過一個小時以上,因為長時間壓迫到睪丸,會影響精子的製造,且下體局部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也不良,容易發生陰囊水腫或靜脈曲張,長期下來,也會增加良性腫瘤的機率,不可不慎。通常來說,這類情況在單車職業選手的發生率較高,一般民眾門診則較少發現。預防上,民眾可以自己感覺臀部的受壓力,並選擇軟質、符合人體工學的優良座椅,儘量避免選擇身體需要前傾的車輛來做為愛駒。 
 
在防護安全上,可約略分為人及車輛兩部分:人體可使用護膝、護肘、安全帽、護目鏡等,甚至穿著專門的運動服,可讓運動傷害減至最低;車輛可裝置車燈設備,在光線不足的地方,發揮照明效果及提醒汽、機車駕駛人注意。

騎單車屬於有氧運動,對心肺功能很有幫助,罹患輕微氣喘及想減肥、塑身的女性,是項不錯的選擇。最後,考慮到行的安全,建議民眾騎單車最好在凌晨或傍晚時段,不要在中午騎乘,以免中暑,尤其是夏天。

◎貼心小叮嚀

有了一輛單車,還不夠!先掂掂自己的行頭,夠不夠稱頭。在奔向自然之前,從頭到腳,先做好防護措施,才能將運動傷害降至最低。 

(1)頭盔:當不小心跌倒或受外力撞擊時,保護脆弱的頭部,流線的頭盔,還能調整風阻。
(2)護目鏡:遮陽及防風沙,讓您看得更清楚。
(3)休閒車裝及鞋子:包括排汗的衣服、褲子及舒適保暖的休閒車鞋,讓身體能維持在最佳的動態下。
(4)護肘及護膝:可減少衝擊力量,預防關節處受傷。
(5)單車手套:增加抓握力並保護手腕。
(6)水壺:補充水分必備。
(7)打氣筒:隨時檢視車況,但避免胎壓太高或太低,造成爆胎或騎乘者的不適。
 
此外,在維修DIY方面,建議檢查座管、調整煞車、加鏈條油、檢查變速器、檢查避震器、調整龍頭,才能確保行車的安全。

運動與體重控制
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 陳麗如

◎運動的好處:
1、增加代謝速率,加速消耗體內堆積的脂肪。
2、增加心肺功能及肌肉耐力。
3、加速消耗攝食的熱量。

◎運動的原則:
1、選擇適合自己年齡、身體狀況的運動。
2、慢慢增加運動量。
3、要持之以恆。
4、時時增加運動的機會。

◎各種運動所消耗的熱量:
各種運動熱量消耗量表(不包括基礎代謝及食物特殊動力作用)單位:大卡/公斤(體重)/小時
活 動 大 卡 活 動 大 卡
園藝 4.7 游泳:
掃地 3.9 隨意地 6.0
拖地 4.9 自由式(23~45公尺/分) 6.0~12.5
打高爾夫球 3.7~5.0 蝶 式 14.0
排球 3.5~8.0 仰 式 6.0~12.5
棒球 4.7 舞蹈:
乒乓球 4.9~7.0 中度-激烈 4.2~5.7
羽毛球 5.2~10.0 華爾滋-倫巴 5.7~7.0
籃球 6.0~9.0 方塊舞 7.7
網球 7.0~11.0 走路:
足球 9.0 室內漫步 3.1
溜冰 5.0~15.0 平路(5.5公里/小時) 5.6~7.0
柔軟體操 5.0 上坡(5-10-15度) 8.0-11.0-15.0
跳繩 10.0~15.0 下坡(5-10度) 3.6~3.6
騎腳踏車
(8.8公里/小時) 3.0 下坡(15-20度) 3.7~4.3
騎腳踏車
(20.9公里/小時) 9.7 跑步:
划船(賽舟) 5.0~15.0 速度 8公里/小時 10.0
上樓梯 10.0~18.0 12公里/小時 12公里/小時 15.0
下樓梯 7.1 16公里/小時 20.0
爬山 10.0 20公里/小時
25.0


◎運動處方:
預計消耗___卡的熱量。
建議採___ 運動,每週運動___次,每次運動___分鐘。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根據書田診所復健科門診的統計,大概每三個中年婦女就有一個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患者,一旦發作起來,不僅疼痛難耐,還會連帶引發胸痛、胃痛、心悸等症狀,使她們坐立不安、輾轉難眠,嚴重者甚至影響工作或生活品質。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玲指出,肌筋膜疼痛是現代職業婦女的一大困擾,而「壓力」更是導致症狀惡化的的元凶,研究發現,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疼痛,會隨著壓力上升而增加,加上中年以後,身體的延展性大不如前,肌肉容易緊縮,所以更會加重病症的惡化。
 
她說,肌筋膜疼痛屬於人體骨骼肌肉病變,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疼痛病,病人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為肩膀僵硬、脖子酸痛,甚至有手臂酸麻的情形。
 
當觸診患者肌肉表層時,通常可發現摸起來像繩索狀或結節狀的緊實硬塊,硬塊上面有一特別敏感的痛點。此外,肌筋膜疼痛其病因除來自神經病變、肌肉扭傷、肌腱發炎或關節炎之外,身體結構方面功能缺陷、骨骼結構不對稱、骨盆過度向前或向後傾斜也會引起。
 
另外長期姿勢不良者,如打字員、久坐辦公的職員等,往往身體某一部分肌肉長期處在過度收縮使用下,而重覆發作肌膜疼痛症狀。醫師發現,好發此病的年齡在三十至五十歲之間,又以女性最常見,而近年來電腦使用的普及,年輕族群一上網就是好幾小時,使得患病年齡層有降低趨勢。
 
潘筱玲強調,當一個人長期處在疼痛狀況下,便容易受到許多壓力的影響,而加重肌筋膜疼痛的症狀,反之肌筋膜痛本身又會使壓力增加,惡性循環的結果,不只影響個人的身心及日常生活,身邊親友也會受到波及,因此不可輕忽肌膜疼痛。
 
而治療肌筋膜疼痛必須長時間投入,通常有壓痛點的肌膜疼痛是可治癒的,但病人的不在意,或是隨便擦貼膏藥了事,常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及失敗。
 
另外,沒有進行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以致診斷不正確,或是沒有找出造成持續惡性循原因,更是造成治療成效不彰的主因。而導因於姿勢不正確的肌膜疼痛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有健康的身體及愉快的心情,並隨時注意正確姿勢的保持,就能使肌膜病變纏身的機率降至最低。

跑步者的髂脛束(Iliotibial band )疼痛
髂脛束是一條大的纖維組織,它位於大腿外側,從我們的腰際一直延伸到膝蓋外側處,如圖。在跑步時,它的功能是用來支持腰部和下肢。如果跑者跑步完後感到大腿外側,甚至一直到膝蓋外側有疼痛的情形,特別是上下樓出現疼痛的話,髂脛束可能是因為跑得太過度而有發炎的問題。

一般跑步會出現髂脛束疼痛,主要是因為跑步時犯了一些錯誤。

第一,外面的路面,通常都是中央高兩側低,所以如果跑步的時候,只跑一側的路面,會造成兩隻腳踩的地是一邊高一邊低,使得骨盆也跟著一邊高一邊低,兩側的髂脛束所受的磨擦力也就不一樣。

第二,是跑步前的拉筋運動做得不夠。如果臀肌和股四頭肌太緊的話,會把髂脛束拉得緊緊的,影響它的活動性,而產生過多的磨擦力。

如果跑完步之後感到大腿外側疼痛的話,可以依照一般運動傷害的處理,像是冰敷等等。也可以輕微的拉拉髂脛束,活動活動它的纖維組織,如圖。這種疼痛應該可以很快的就可以解除。

運動保暖助循環 糖尿病患過冬天
一般來說,冬天清晨的溫度較低,早晚的溫差比較大,相當具有危險性,尤其是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而言。

知名藥廠營養師陳元珮指出,在寒冷的狀態之下,人體的交感神經會變得比較亢進,而且會造成血管收縮,不利於血壓的控制,同時也容易造成血壓高及增加心臟負擔,增加腦中風等的機率。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肢體末端血液循環能力比較差,運動可以帶動血液的循環;運動也可促進胰島素的作用,同時協助放鬆精神壓力。

陳營養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可以選擇儘量以達到身體移動式為主,如慢跑走或游泳,且運動應每次約30分鐘,至少一週要3次,隨時備好藥物及容易消化吸收的醣類食物,如果汁、方糖、糖果或立攝適糖尿病專用營養補充品等,以備不時之需。運動不用太激烈,以微出汗及身體可容許的程度以下的運動量為原則。建議糖尿病人在出門前應記得加件衣服保暖,務必穿著具保護功能的鞋子和襪子。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末梢神經感覺比較遲緩,而且多半是體重過重者,所以一定要注意鞋子的選用,以免造成運動傷害。

另外,糖尿病人由於血糖失調,細胞吸收的營養不足,影響到運動及感覺神經功能,容易引致足部感覺遲鈍。冬日不少人喜愛用熱水浸腳,或用暖爐、熱水袋、電氈等來暖腳,但糖尿病人就不能有樣學樣了!由於糖尿病人的足部感覺神經較差,隨時因過熱而燙傷足部而不知。想暖腳還是利用其他的方法來得安全,例如穿長及厚襪保暖。據統計約有10%患病逾5年的病人會有此問題,嚴重時甚至需要局部或全部切除下肢,故此保護足部可說是每位糖尿病患者必要注意的事項。

以下幾點建議:(1)洗澡水溫忌過熱、(2)抹乾水分塗潤膚膏、(3)別赤足走路、(4)定期檢查足部 。

陳營養師最後建議,糖尿病患如能稍加注意上述幾則保健事項,如善用低GI健康餐觀念、隨時利用立攝適糖尿病專用營養補充品維持血糖穩定性、最好進行室內運動,維持適度規律的活動量,以便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相信經由均衡飲食、運動、理想體重和藥物的控制血糖的不二法門,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天,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健康過好冬。

上背部的肌膜疼痛症候群─斜方肌(三)
造成中斜方肌筋膜炎的原因有:主要是因為手臂平抬過久,造成中斜方肌的吃力。例如開車的時候,手放在方向盤上太久等等。

造成下斜方肌筋膜炎的原因有:主要是手臂向上撐的時間過久,造成下斜方肌的吃力。例如用手托腮幫子、拿掃帚清理天花板等等。

那麼要如何自我矯正治療斜方肌的筋膜炎呢?

1. 如果身體兩側有不對稱的情形,例如肩膀一邊高一邊低、骨盆一邊高一邊低、一腳長一腳短等等,都要尋求醫師、治療師診斷和治療。
2. 坐椅、鍵盤、輔助工具的高度要適當,如果感覺肩膀有不適的情形,就表示需要調整了。
3. 枕頭如果沒有彈性,要趕緊換掉,以免過硬的枕心造成肩膀不必要的牽扯。長時間的車程也最好準備一個靠枕,能夠讓肩膀得以放鬆。
4. 衣著和隨身背包要輕便,不要造成肩膀過度的壓力。
5. 工作一段時間(20~30分鐘),最好要活動一下,以放鬆肩膀的壓力。
6. 拉筋。包括頭部、肩胛骨,都要儘可能的活動開來。

上背部的肌膜疼痛症候群─斜方肌(二)
◎中斜方肌:中斜方肌如果發炎的話,最直接的症狀就是膏肓痛,也就是肩胛骨內緣有一股燒灼感。另外由於它的另一端是和肩峰相連,所以也可能出現肩膀後緣疼痛。

◎下斜方肌:下斜方肌筋膜的發炎症狀包括有肩胛上、肩胛內、肩峰,以及頸部的疼痛。

基本上,斜方肌的筋膜發炎,會讓人有一種肩挑萬斤的沉重感,除了疼痛外,活動範圍的受限,也是主要的症狀之一。

◎什麼原因會造成斜方肌的筋膜炎呢?造成上斜方肌筋膜炎的原因有:

1.突然的外力受傷。
例如從樓梯上跌下來、從馬背上摔下來、騎機車跌倒而傷到肩頸部等等。

2.不良習慣、工作型態、環境不當。
例如用肩膀夾著電話講太久、坐沒有扶手(或扶手太高)的椅子坐太久、拐杖過長導致聳肩、電腦鍵盤放太高或太低、拉小提琴超時等等,都會造成上斜方肌過度牽扯,或是用力過久,而形成肌肉的疲勞和慢性傷害。

3.任何會對肩膀(肩井)造成壓力的衣著或物品,也可能造成微細的傷害。
例如女性內衣的肩帶、背過重的包包、太過厚重的大衣,也會對上斜方肌形成壓力,造成慢性傷害。

4.情緒問題。
焦慮不安、神情沮喪,也會讓人肩頸疼痛。

上背部的肌膜疼痛症候群─斜方肌(一)
斜方肌(Trapezius)在上背部的肌肉來說,是範圍較大的一塊肌肉,因此疼痛影響的範圍和程度,相對來講也比較大,像是偏頭痛、頸部痛、膏肓痛和肩膀痛等等,都和它有密切的關係。

斜方肌是由三塊肌肉所組成的,分成上中下三塊,如圖。因此它的症狀也分成上中下三部份來討論。

上斜方肌:當這塊肌肉發生筋膜炎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頭和偏頭痛,以及後頸部的疼痛,有時也可能會引起下頷骨的咬合疼痛,如圖。這類的患者並不容易診斷,有可能會被認為是頸椎的問題,或者是面神經的病變。

許多人的落枕問題,只要一轉頭肩頸就會痛,大部份的原因是這一塊肌肉發炎,它的痛點位於我們的肩井附近,所以患者的痛點經過適當的指壓後,會感到症狀減輕許多。

另外也有學者報告,當上斜方肌出現筋膜疼痛的情形,也有患者出現噁心欲嘔的感覺,這可能是因為反射的關係,引起前頸部肌肉的痙攣所致。

上背部的肌膜疼痛症候群─岡上肌
臨床上肩關節疼痛,除了因為肩關節韌帶、關節囊發炎外,有一部份的原因就是肩胛骨上的岡上肌(supraspinatus mm.)發生肌膜炎。

岡上肌的位置有點是在俗稱肩井的地方,如圖一,因為這塊肌肉會延伸到肩膀,所以它主要是擔負抬起肩膀和轉動肩膀(向外轉)的功能,也正因為如此,當提的東西重量過重,造成肌肉不勝負荷的時候,就會造成肌肉的發炎。一些需要用到肩部肌肉活動的運動,像是棒球投手,也可能因為肩部的過度轉動,也會造成肌腱的發炎。

岡上肌的痛點位置有兩處,一處是在肩胛骨上,一處是在肩關節上。如果痛點是在肩胛骨上,它的傳導痛從肩胛骨一直延伸到手臂,甚至手腕(比較少見),如圖二。如果痛點是在肩關節上,那傳導痛就比較局限在肩膀周圍,如圖三。

通常患有這類問題的人,因為肌肉疼痛,會有手抬不起來的困擾,像是梳頭、刷牙。而臨床上的檢測方式,主要是看它的延展度,如果活動度不夠,或者是會疼痛的話,比較可以確定就是岡上肌的肌膜炎。

比方說手背到背後,去碰觸對側的肩胛骨。或者是手抬高,繞過頸後,去碰觸對側的耳朵,甚至嘴角。

有這種問題的人,建議是到復健科治療,超音波的治療效果很好。平時多拉拉筋,像是前述提到的手背到背後,是不錯的方式。如果有提東西的必要,重量一定要減輕;如果是運動員,訓練份量也要減少。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一個星期內應該就會改善很多。

肩關節疼痛的探討(三)
三、關節囊炎(capsulitis)

所謂關節囊是指包在關節外的滑液囊而言,提供關節的潤滑效果。關節囊炎的患者會感覺肩關節處有壓痛的症狀,同時疼痛感會擴及頸項和肩部。患者不會時時感到疼痛,倒常常感到晚上睡覺壓到肩膀時,有隱隱作痛的感覺,而一夜難以成眠。

由於這是關節囊發炎,不是肌肉的問題,所以活動時不會出現因疼痛而不敢動的情形,和肌腱炎及滑液囊炎的情況不同。

一般人講的五十肩,事實上就是關節囊炎,或者應該說是黏連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因為關節囊發炎最容易造成關節的活動受限。由於症狀是一天天加劇的,患者也講不出是什麼時候開始痛的,甚至有人從受傷開始到感覺有症狀,期間會長達三年,

同樣的,關節囊炎其實常常也是其他傷害下的副產品,例如前面提到的肌腱炎和滑液囊炎,其他像外傷啦!病菌感染,都有可能造成它的傷害。

如果以男女發生比例來看,女性的確比男性要多,不知道是否和兩性的肌力強弱有關?它的好發年齡以40~60歲為最多,這就是五十肩的由來。一般只會好發於一側的肩膀,大概只有12%的患者會左右都會出狀況,而且大多先一側出問題後,另一側才跟著出問題,不會一齊出現。

肩關節疼痛的探討(二)
二、滑液囊炎(bursitis)

所謂滑液囊,它是一個充滿液體的袋狀囊,負責組織和組織間的潤滑效果,降低它們的磨擦力。

臨床上滑液囊炎不太容易單獨發生,它多半是隨著肌腱炎而來的,特別是如果肌腱因為發炎過久而鈣化,很容易帶動滑液囊的發炎。

滑液囊炎的好發位置以三角肌下的滑液囊(subdeltoid bursa)最為常見。初期的時候,外觀上會有些腫脹,之後會比較不明顯。

它的疼痛不像肌腱炎那樣劇烈而難以忍受,是比較隱隱作痛的。但是它同肌腱炎一樣,一用力就會痛,而且很怕別人碰他的手臂。開始的時候也會痛到整隻手抬不起來。

患有滑液囊炎的肩痛患者,手臂幾乎無法側抬,那是因為三角肌下的滑液囊炎而疼痛的關係。隨著病程的拖長,疼痛會跟著減輕,但是滑液囊會逐漸變性,變得愈來愈硬,亳無潤滑效果可言,關節活動的阻力也就愈來愈大,最後手就抬不高了。

肩關節疼痛的探討(一)
肩關節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之一,它的檢查和治療有一定困難度和複雜性,主要是因為肩關節疼痛的原因,不僅僅只是肩關節內這個小小的關節組織出現病理變化,它可能和它周圍的肌肉組織、脊椎、胸廓,甚至內臟都有關聯。你很難馬上去界定它是屬於何種問題,以及找出適合的治療途徑。儘管如此,這裡還是提供一些肩關節疼痛的各類特徵,讓各位讀者做一個參考。

一、 肌腱炎(tendintis)

從外觀上來看,因為肌腱炎而疼痛的人,他們的整個肩膀大多會呈現一定程度的萎縮,尤其是痛很久的人。這是因為肌肉一用就會痛,痛就不敢出力,久了以後,肌肉自然而然就會萎縮。

肌腱炎疼痛的人,他們的痛點大多在肌腱附著處。比方說二頭肌,它的肌腱是在上臂骨正前方接近肩關節的溝槽裡,如果發炎的話,一按這裡就會痛。又如果是肩部的旋轉肌(rotator cuff)發炎的話,它的疼痛點會分布在肩關節的肌腱上,讀者可以一面撫摸自己的肩關節,一面去轉動自己的肩部,可以感覺到有一條條的筋跟著動,那就是旋轉肌的肌腱。

肩部肌腱炎的人,會感覺整個上臂在活動時都很疼痛,而且會有痛得手快斷掉的情形。可是這種一動就痛的情形,有一種很奇妙的現象,就是從手放下到抬高到頭頂的這一段歷程,並非時時都在痛,通常是只有中間這一段過程才會痛,一開始抬起和抬到頭頂都不會痛,通常我們叫這一段引起疼痛的角度為疼痛弧(painful arc)。它是因為我們的肌肉在活動角度的中段時,出力是最大的,而在一開始和最末的這兩個範圍中,出力是最小的。因為出力大,所以才會感覺疼痛。

肩部肌腱炎的人,如果不涉及肩關節囊病變的話,一般來說,手是可以抬得高的,不會像五十肩的人,手不但抬不高,而且一抬高,人看起來就歪七扭八的。這裡做一個說明,以供讀者區別。

漫談膝蓋骨的軟化問題(三)之4
膝蓋骨軟化的運動一般持續的做下去,六週左右應該可以見效。它的內容現在簡介如下。

4.踩固定式腳踏車。理論上最好是不要騎腳踏車,但是如果要提昇自己關節滑動的容忍度,可以調整座椅的高度,讓腳踩下去的時候,是處在伸直的狀態。剛開始訓練每天可以從騎15分鐘練習起,一直進步到30分鐘。

漫談膝蓋骨的軟化問題(三)之3
膝蓋骨軟化的運動一般持續的做下去,六週左右應該可以見效。它的內容現在簡介如下。

3.股四頭肌訓練(Qudriceps setting exercise)。平躺或坐起,大腿用力、膝蓋下壓,停5秒,再放下,重複做10次,這樣算一回,每天做兩回。

漫談膝蓋骨的軟化問題(三)之2
膝蓋骨軟化的運動一般持續的做下去,六週左右應該可以見效。它的內容現在簡介如下。

2.單腳抬(straight leg raised)。平躺,一腳彎曲踩地,另一腳伸直抬高,不用太高,停5秒,再放下,重複做10次,這樣算一回,每天做兩回。

漫談膝蓋骨的軟化問題(三)之1
膝蓋骨軟化的運動一般持續的做下去,六週左右應該可以見效。它的內容現在簡介如下。

(1)小幅度活動(short-arc exercise)
可以選擇平躺或坐起的方式,把一條毛巾捲起,放在大腿下面,然後腿伸直抬起,停5秒,再放下,重複做10次,這樣算一回,每天做兩回。

漫談膝蓋骨的軟化問題(二)
髕骨軟化症有那些症狀呢?我想疼痛是唯一的症狀。不論是蹲、跪、上下樓、重複做膝蓋彎曲的動作,都會強化疼痛的程度。

中老年人如果出現疼痛的情形,要注意自己是否已邁向關節退化的情形,但是對於青少年來講,通常疼痛的出現,不代表軟骨已經完蛋了,臨床上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說明他們的軟骨傷害是可以恢復的,而並非真的已經破損不堪,經常可以看到有人青春期的時候膝蓋骨疼痛,可是等到長大成熟了,肌肉力量平衡了,這些症狀自動就不見了。所以國外有些骨科醫師習慣用〝前膝疼痛症候群(anterior knee pain syndrome)〞來稱呼,而不用髕骨軟化症的名稱。

臨床上醫生可能會幫患者照X光,以了解關節的情況,但是通常看不出來什麼明顯的異狀,只是會看到膝蓋骨有外偏的情形。至於有患者會覺得說要不要做核磁共振(MRI),其實那是不需要的。

那我們要如何預防髕骨的軟化呢?由於它的問題成因主要是膝蓋間的肌肉不平衡,不是太緊就是無力,所以預防的原則以拉筋和強化肌力為主。

(1)運動前一定要熱身和拉筋,尤其是股四頭肌(大腿前面)和股二頭肌(大腿後面)。
(2)改變運動的方式。不要騎腳踏車,改成游泳和跑步較合適。
(3)避免做蹲、跪、上坡跑步的活動。
(4)可以選用貼紮(tapping)和護膝來保護膝蓋骨,如圖。
(5)肌力強化的運動。待續。

漫談膝蓋骨的軟化問題(一)
髕骨(膝蓋骨)軟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e)就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我們的膝蓋下面的軟骨,發生了軟化、毀壞的問題。當我們膝蓋彎曲的時候,如果軟骨是好好的沒有問題,膝蓋骨會向很平順的向上滑動,可是一旦出現軟化、損傷的情形,它的關節表面將變得不規則,嚴重影響到膝蓋骨的滑動,而造成疼痛。

什麼原因會造成髕骨軟化症呢?如果以年齡來區分原因的話,可以分成中老年人和青少年兩個族群來看原因。

◎中老年族群

這是指40歲以上的人而言。一般人年過40後,全身的關節軟骨就開始老化、衰退,而膝蓋骨只不過是最早老化的關節組織。當老化開始發生的時候,也代表著整個膝關節都有退化的可能。

◎青少年族群

這是指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而言。在青春期的時候,由於骨骼發展比較快速,肌肉的發展和平衡往往跟不上腳步,而造成膝蓋內外的壓力和拉力的不平均,特別是大腿前面的股四頭肌,它的外側肌群會比內側肌群要強壯許多,容易把膝蓋骨往外拉,造成軟骨的磨損。

除此之外,女孩的骨盆比較寬,所以和膝蓋骨所夾的角度(我們稱為Q angle )比較大,會對膝蓋骨形成過大的壓力,把它往外擠壓出去。

總而言之,青少年(特別是女孩)的髕骨軟化問題,都是因為過大又不平衡的拉力和壓力,對膝蓋骨所造成的傷害。


骨盆歪斜的自我治療
骨盆歪斜的自我治療有幾個原則。首先是骨盆的調整,建議是穿束腹或護腰來收緊骨盆,以達到強化的功能,這樣子不論是做運動或是一般的活動,都比較不會造成骨盆的鬆動。

其次是注意不要有不良的習慣,像是蹺二郎腿。如果工作環境會讓你常常只轉向一側的話,要時常更換擺設的位置。

要加強拉筋的運動。以圖一為例,臀部內的肌肉過於緊繃,例如梨狀肌,就可以利用抱膝的方式來拉開它,也可以減輕肌肉的過度緊張。圖二是針對大腿前面的股四頭肌,做拉筋的運動。

除了以上這兩個地方需要拉筋外,如果大腿外側的肌膜,和負責轉動大腿的肌肉群,發生活動上的阻礙的話,也要做適合的拉筋運動。

最後是肌肉力量的再訓練。例如臀部的肌肉(臀中肌)和股二頭肌,如圖三,以伏臥的姿勢,膝蓋彎曲,用腳跟碰觸屁股。當然,可以的話,腳伸直向上抬腿,訓練的效果會更好。

圖四是針對大腿前面的肌肉,做拉筋和力量的訓練。首先平躺,膝蓋彎曲,然後抬腿,訓練腰大肌的力量,再用手抱腿壓向胸口,這是針對同側的腰部臀部做拉筋的活動。如果腳伸直,再用手抱腿來壓向胸口的話,則是針對另一隻腳的鼠蹊部,做拉筋的活動。

如果骨盆的歪斜已導致連走路、上下樓梯都會疼痛困難,或是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的話,最好還是請教醫師,做一個診斷和治療,會比較好。

骨盆歪斜的自我檢測
想要自我了解骨盆是否有歪斜的問題,這裡提供幾個簡單的方式。

首先,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腰部以下,兩邊是否有不對稱的情形?比方說大腿關節有沒有比較突出?腳有沒有太過內八或外八?兩邊屁股是否不一樣大?等等。

其次,用手摸摸看自己的腰部後下方兩側,是不是太過於厚厚硬硬的?髂薦關節和屁股凹窩處,是否有壓痛點?兩邊的腰有沒有一前一後,或一高一低?

可以請旁人看看自己站或是走路,有沒有不平衡、東倒西歪的情形?

自己還可以躺著,去抱著自己的大腿,感覺一下兩隻腳的鬆緊是否不一樣。或者還可以趴著,兩隻腿彎起來去踢屁股,或是請人幫忙壓,看看是否能碰到屁股,比較兩隻腳的鬆緊有沒有不一樣。

假如做過這些測試,你都有以上所講的情形的話,那你幾乎可以確定患有骨盆歪斜的問題。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腰痛是坐骨神經引起的,還是骨盆歪斜所引起的,可以先抬起痛的那一邊的腳踝(要伸直),看看會不會引起更痛?接著兩隻腳伸直抬高,看看會不會疼痛?一般來說,單腳抬會痛的話,是坐骨神經引起的,而兩隻腳抬起會痛的話,是骨盆歪斜所引起的。如圖。

發生骨盆傷害的原因有那些?
◎什麼樣的原因會導致骨盆歪斜呢?

(1)懷孕,或者是體重過重,因為肚子變得太大,骨盆就變得向前轉,從後面看下背部,會看到一條深深的縱構,那是因為腰椎過度前曲的關係。同時骨盆後面的韌帶,也會因此而較無力支持,更會導致骨盆的扭曲。

(2)外力。例如跳遠時,腳直直的插在沙坑,如果衝撞力過大、緩衝力不足,就可能導致骨盆上的腰方肌痙攣,硬生生的把一邊的髖骨往上拉,造成骨盆一邊高一邊低。

還有就是跌倒,屁股一邊跌個正著,不是傷到了韌帶,就是肌肉,肌肉因為疼痛就會痙攣,一痙攣就會把骨盆牽扯。如果這個傷害持續過久,人的姿勢也會因而不正常,結果就真的歪斜不易復正了。

(3)習慣不良。曾幫一位開業醫師治療他的腰痛,追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每日不斷轉身於病患和電腦之間,而且位置數年來從未換過,造成他的腰椎和骨盆向一側扭轉過度,像是用太久的橡皮艇一樣,拉不回來了。

另外就是蹺二郎腿。不是曾報導有位檳榔西施,因為蹺二郎腿而坐骨神經痛嗎?就是因為她的骨盆早在不知不覺中被扭動了。

(4)缺乏運動。特別是白領上班族,腹肌和臀部肌力不足,支持骨盆的力量也就大副下滑;相對的,跨於鼠蹊部的腰大肌和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因為長時間的坐著,會變得較緊較硬,而對骨盆形成一股不當的拉力。結果支持的力量不足,又有肌肉外力拉扯,骨盆當然會變得歪斜。

(5)長短腳。除了像小兒麻痺兩隻腳真的不等長外,大多數從外觀上看起來有長短腳的人,其實測量後多半都不是,而是大腿關節向前或向後扭轉的關係。而也因為這樣,骨盆也跟著扭轉歪斜。通常有這種問題的人,多半是臀部肌肉力量不足或是緊繃所造成的,比方說打高爾夫球的人,因為都是朝同一個方向扭腰,而且腰要向單一方向(用右手的人向左邊扭)挺腰,這種動作做久了之後,臀中肌必然會緊縮痙攣,而無形中把大腿關節給扭轉向外,造成視覺上的長短腳。

簡介骨盆的傷害及其影響
骨盆可以說是全身的關節組織中,最為龐大而且最容易有問題的部份。它的前方是恥骨聯合,後方則和腰椎相聯,擔負起脊椎和下肢的重量轉移,以及緩衝從下肢傳來的震動,見圖。

骨盆上面並沒有肌肉組織控制它們的活動,因為附著在骨盆上的肌肉,同時也附著在脊椎或是大腿上,而這些肌肉的功能,是用來控制脊椎和大腿的。因此骨盆關節只要出了一點偏移,不論多少,都會直接影響到脊椎和大腿的肌肉控制,所以許多的腰椎問題、下肢疼痛,問題不在腰椎和下肢,而是在骨盆上。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骨盆和腰椎相連的髂薦關節,有一邊發生歪斜的情形,臀中肌就有可能用力不當而痙攣疼痛,這個人走路,就會走得歪東倒西的,旁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腿怎麼了,其實他根本是骨盆出現問題。

同樣的症狀也可能反應在腰部。許多腰部感覺不適的人,一直都以為是腰椎出問題,去照X光也看不出有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什麼的,事實上很多情況是因為骨盆上的韌帶鬆弛或者是肌肉痙攣,讓腰椎韌帶和肌肉也跟著緊繃而引起的。

臨床上骨盆發生傷害是蠻常見的,像是碰撞啦!跌倒啦!打球受傷啦(特別是高爾夫球)!習慣不好啦(像是蹺二郎腿)!都會造成不同部位和程度不一的傷害。接下來就骨盆傷害的原因做一個介紹。

體重控制的運動處方
到底怎麼樣才算適量的運動呢?其實肥胖症的患者因為身體活動機能比較差,所以運動前最好依照自己的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型態與運動量。應符合個人興趣,自動自發性。內容簡易做,不具危險。活動量以循序漸進,少量多次為原則。運動以全身性為宜。運動處方應該要考慮運動的種類、時間、和強度,請參考運動十分鐘的熱量消耗附表。

◎運動種類
一般以身體進行節律性及持續性活動為主,最好全身肌肉都有參與的運動為最佳,如散步、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局部肌肉運動尤其是單獨上肢運動,會造成疲勞性傷害,而且無法訓練心肺功能。為了促進關節柔軟度,應強調軀幹及四肢關節的拉筋和柔軟體操等,可增加並維持柔軟度。最好依照個人喜好、環境因素與身體健康狀況,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項目,既可兼具健身及娛樂效果,而且較容易持之以恆。

◎運動時間
要達到健康的效果,每週至少需運動三次,每次至少持續30分鐘,對剛開始運動的肥胖族,可以用「短暫運動、休息、再運動」的模式,但運動時間的總和最少要超過20分鐘以上,等體能變好之後,再持續增加。也可以10分鐘為單位分階段來做,同一天內都有累加的效果。同時加上之前的暖身運動以及之後的緩和運動各10分鐘。

◎運動強度
運動量不夠或過多,都不能達到增加健康的目的,一般來說,可以用運動時的心跳率監測運動量,理想的心跳率為(220-年齡)×60%至(220-年齡)×80%之間,以30歲的肥胖族來說,達到運動量的心跳率應該在每分鐘114下至152下之間比較合適。

◎運動十分鐘的熱量消耗附表
運動類型(以十分鐘計算/消耗熱量(卡)
1.馬拉松賽跑/214卡
2.划船競賽/214卡
3.壁球/100卡
4.騎單車(很快的騎)/89卡
5.籃球/84卡
6.桌球/75卡
7.足球/71卡
8.跳繩/64卡
9.網球/56卡
10.保齡球/56卡
11.羽球/54卡
12.排球/54卡
13.高爾夫球/54卡
14.快步疾走/50卡
15.健身/43卡
16.騎單車(慢慢騎)/42卡
17.游泳(自由式)/40卡
18.游泳(仰式)/32卡
19.體操/32卡
20.慢步走/30卡
21.跳舞/22卡

腕隧道症候群治療(Carpal tunnel syndrome)(上篇)
衛生署台南醫院 曾惠瑜 醫師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以下簡稱CTS) 是正中神經在腕部最常見的神經壓迫症。任何在腕隧道的空間內壓迫到正中神經均可造成CTS。已知的原因如腕部結構改變及腫瘤;包括遠端橈骨骨折、外傷合併出血腫脹、脂肪瘤和腱鞘囊腫等。另外懷孕、全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過度使用症(Overuse syndromes)或少數結構特異也可造成此症。

CTS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正中神經所分佈的手部範圍麻木或刺痛,包括中指、食指、大拇指,有時五根手指都有,有時會引傳到肘、肩部;甚至大拇指肌無力導致手部活動笨拙。很多病人晚上睡覺時常因手麻而驚醒,或者騎機車一段時間後感到手部酸麻,需要甩甩手或按摩來改善症狀。

理學檢查可以幫助確認診斷,例如Phalen s test,Tinel s Sign,但其敏感性及特異性之變異性很大。而進一步的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是必要的,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很高。此外,高解析度超音波攝影可用來快速評估腕部構造以追蹤病情,Buchberger等學者發現CTS患者,其正中神經在腕隧道的近端有腫脹現象,在遠端則有扁平現象,而腕韌帶弓屈程度較大。及早診斷可及早治療,並減少永久性神經傷害的可能。

一旦診斷為CTS,治療上分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豎腕副木的穿戴,石蠟浴或超音波治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的服用以及局部類固醇注射,利尿劑或維他命B6也有幫助。Kaplan等學者曾提出五個因子:

(1)大於50歲 ,(2)症狀大於10個月,(3)持續性手麻,(4)合併有板肌指,(5)Phalen s test 正反應者。若病人有三個因子以上,93% 對保守性治療無效。

若僅有一個因子,則 60% 接受保守治療有效,不必手術治療。Kruger等學者也報告過以豎腕副木治療CTS其效果高達67%,而且治療前後以神經傳導檢查顯示,正中神經運動神經的遠端潛期有進步。筆者於成大醫院復健科時,曾於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發表過,以豎腕副木治療CTS二至四週,每日穿戴八小時以上,在症狀、日常功能,及指力均有明顯的改善。

腕隧道症候群治療(Carpal tunnel syndrome)(下篇)
衛生署台南醫院 曾惠瑜 醫師

一般來說,若保守治療六週後無效或已有魚際肌萎縮,則建議手術治療。本院骨科楊哲忠主任有一項獨步全球的手術設計專利:單一切口單槽雙軌內視鏡手術器,其特點是:僅在手腕部開一小切口,用較迷你的二點七毫米內視鏡,將單槽單軌器具組改成雙軌,一軌為手術刀使用,一軌為內視鏡,各自獨立,又設刀軌於尺側,使不會傷到神經,因此傷口小,安全,又省時。

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您盡量將腕關節保持在自然的姿勢(neutral position),避免腕關節長久保持在彎曲或伸張的狀態,或只用食指和姆指夾住東西,這樣會造成腕部的負擔;請練習用整隻手來抓東西。避免手腕重複做同一個動作,適時地讓手休息。當您在做一個負擔較大的運動的時候,請減緩速度,或者使用有力的工具來減少手腕的負擔。

腕隧道症候群 預防勝於治療(上篇)
衛生署台南醫院 復健科 曾惠瑜醫師

工作上必須經常使用電腦的人,應該要注意姿勢,以免造成腕隧道的傷害;而必須依靠輪椅活動者,因為雙手推動輪椅的鐵圈,也容易出現腕隧道症候群,民眾應做好預防措施,必要時則借助護具的保護效果。

腕隧道症候群是最常見的神經壓迫症,但是可以預防。她說,除了有一些動作要注意姿勢外,平常就可以利用護腕或是復健所用的豎腕副木等可以固定腕部的護具,作為保護及預防之用,減少腕隧道症候群的機會。

腕隧道症候群CTS是正中神經在腕部最常見的神經壓迫症,任何在腕隧道空間內壓迫到正中神經,均可造成CTS。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正中神經所分布的手部範圍麻木或刺痛,像中指、食指、大拇指,有時五根手指都會有,有時甚至會引傳到肘、肩部,有的還大拇指肌無力導致手部活動笨拙。

腕隧道症候群 預防勝於治療(下篇)
衛生署台南醫院 復健科 曾惠瑜醫師

很多病人晚上睡覺時常因手麻而驚醒,或騎機車一段時間後感到手部酸麻,需要甩甩手或按摩來改善症狀。

過去也有一些行業特別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像是魚肉販,過去逢年過節出貨量大增,幾乎不停歇地切魚剁肉,也讓他們的手麻到受不了;早期的泡沫紅茶業者要雙手搖出一杯杯好喝的茶,也有同樣的困擾。

腕隧道症候群是預防勝於治療,建議要盡量將腕關節保持在自然的姿勢,避免腕關節長久保持在彎曲或伸張的狀態;或只用食指和拇指夾住東西,這會造成腕部的負擔,應練習用整隻手來抓東西。另外,要避免手腕重複做同一個動作,適時地讓手休息,而當做負擔較大的運動時,要減緩速度,或使用有力的工具來減少手腕的負擔。

除此之外,平時也可以多利用護具保護手腕,像是一般醫器材行就買得到的護腕,復健科使用的豎腕副木也有很好的保護效果,把腕部固定得好好的,就不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

急性肌腱扭傷
最近曾發生急性肌腱扭傷或是骨折的民眾,如果在治療後,受傷的地方還是持續發炎,可要特別注意日常飲食的狀況了,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傷科日前收治數例本身罹患扭傷及骨折的個案,因為沒有特別忌口、還是吃很多油膩及當季蔬果,導致受傷的部位一直都有發炎的狀況、很難痊癒。

中興醫院中醫科醫師沈邑穎表示,門診中見到最嚴重的個案是一位三十八歲的女性,她在十年前曾摔落水溝,導致右足粉碎性骨折,在開刀後足踝有紅腫熱痛的狀況,不過因為她不願再次開刀,就一直拖著,後來到中醫治療,經過三次針灸及藥物治療,並沒有效果。

在詢問其飲食狀況後,才知道她偏愛吃肥油肉類以及重口味,經過一番飲食上的調整,並配合治療後,這位女病患的病情漸獲改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她治療過程中,只要再沾上這些食物,就會再次復發。

沈邑穎也舉例,還有另一位二十八歲的男性,則是因打球扭傷外踝,經針灸治療已有改善,不過日前回診時,卻發現他損傷部位紅腫加重,同樣詢問其飲食狀況後,了解到這位患者在中秋節時有吃烤肉、烤香菇、海鮮、用沙茶醬等,引起發炎,在改變飲食習慣後,損傷也順利復原。

沈邑穎說,有一些時令食品,例如夏天盛產的竹筍、茄子、芒果、香蕉等,雖然美味可口,但這些在老一輩的眼裡卻是比較「毒」的蔬果,也就是「外發」食物,會造成皮膚紅癢或使傷口發炎加重,所以要儘量少吃。此外,像是海鮮類、鴨肉、鵝肉、香菇、肥肉,現代人喜愛的沙茶醬、甜食、碳酸飲料,還有一些特殊烹調法,例如紅燒、油炸,也都可列入「外發」食品名單。

人體在有骨骼肌腱損傷時,為什麼不能吃這些食物?沈邑穎也說明,中醫認為發炎時、也就是紅腫熱痛的症狀,多因為體內熱毒無法順利消退所致。如果有扭傷的狀況,應馬上冰敷、減緩發炎,等紅腫消退後,才能熱敷。但是如果在此時食用外發性食品,其熱毒不僅不能消退,反而像在損傷急性期一直給予熱敷一樣,發炎當然會持續不減,對於組織的修復癒合反而是一種負面影響。

沈邑穎指出,外發性食物可能會因人而異,所以一旦身體骨骼肌腱有損傷、損傷處持久未癒時,在排除有再度損傷的狀況下,應妥為比較前後的飲食狀況是否有差異,暫停食用這些食物、觀察病情是否不再惡化,如果發現病情確實有改善,就能確定外發食物為何,對這些食物須保持安全距離、以免誘發發炎的情形。

沈邑穎表示,在身體損傷恢復的過程中,飲食的適當與否確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她認為,適當的飲食禁忌,可減少病痛、縮短療程,民眾如果一定要進補或吃這些外發性食品,最好等到傷處痊癒後再食用比較好。

不當推拿引起神經失養症
一位病患的右手又腫又脹,沒有感覺,而且走路不穩,經過醫師問診之後,病人說:「我因腦出血導致半身不遂,出院後我找師父推拿,剛開始時很舒服,二星期前我又去推拿,師父將我的頸部用力左右搖晃和搓揉,突然一聲,我就覺得右手麻麻的,回家後本來可以走路,但下半身不聽使喚,手部整天感覺冰冷及顏色變得深紅色,我原本希望可以慢慢好,但是右手愈來愈麻,手掌肌肉萎縮,走路又不穩,醫師我怎麼辦?」

臺北市立中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周倩愉表示,病患在接受頸部核磁共振及肌電圖檢查,頸部核磁共振檢查無異常發現,肌電圖發現神經軸突病變,導致病人半身不遂更為嚴重。

周主任說明,無論大小毛病,民眾都喜愛利用各類民俗療法,如拔管、推拿等,若不了解大體解剖,隨意施行推拿,輕則微血管破裂引起淤青,肌肉關節酸痛,較嚴重者神經會失養,重則發生脊髓中風。

周主任說,脊椎內充滿神經及血管,分布廣而精密,若推拿時在不當部位猛然用力,會導致微神經受損,從而引起各類神經病變。對於各類疾病需要接受復健時,請聽從醫師指導接受治療,在受傷部位切勿隨意接受按摩或推拿,以免第二度受傷。

釣魚也會得網球肘?! 小心疼痛來磨人
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頌凱醫師

只有網球選手會得網球肘嗎?答案是否定的。日前有一位民眾因為右手手肘疼痛無比而到壢新醫院求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這位酷愛釣魚的民眾罹患了「網球肘」。

根據壢新院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無論是從這位求診的民眾的症狀或者是嗜好來看,都是因為釣魚時持續用力握住及收放釣竿所造成典型的「網球肘」。網球肘是肘關節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它是附著在肘部外側的肱骨上髁的一群肌腱發炎所造成。

據林頌凱醫師指出,並不是只有打網球的人才會得網球肘。舉凡所從事的工作或運動,須要腕關節向上彎屈,或是須要強力握拳的動作者,例如,木工、水電工、拔草、搬提重物、粗重家務、彈鋼琴、桌球、羽毛球、網球等,都是網球肘的好發族群。

至於罹患網球有什麼症狀?林頌凱醫師表示,患者在從事某些特別角度的動作(如手腕彎曲、握拳、手臂翻轉)時疼痛加劇,嚴重時連拿筷子、擰毛巾、上廁所都有困難,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

在治療方面,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強調,首先要暫停造成網球肘的主要原因。例如喜歡釣魚者便得暫時壓抑釣魚的衝動幾個星期,一來避免進一步的傷害;二來更提供充份的時間讓受傷組織修復。另外,在急性發作期可採用PRICE原則,即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患處(Compression)與抬高患處(Elevation),它們可以幫助急性症狀(紅腫熱痛)的緩解。

此外,在必要時可以求助復健科醫師,應用藥物、物理治療以及運動訓練來治療。

冰敷到底是如何治療腳踝扭傷的?
對於一個腫脹的腳踝而言,冰敷可以緊縮血管,減少出血,阻止腫脹的繼續發生。另外冰敷也能避免肌肉攣縮、和緩疼痛。但是冰敷過度也可能造成皮膚受傷,所以不能一直冰到不管它,最好是冰一段時間,拿開休息一陣子,然後再冰。它可以讓皮膚回溫,以避免受傷。

一般來說,冰敷的時間大概是10到30分鐘為宜。脂肪較少的部位,像是腳踝、膝蓋、手肘,最好不要冰太久;脂肪多的部位,像是大腿和臀部,則可以冰多一點時間。對於對冰敏感,或者是感覺遲鈍的人(例如糖尿病),以及血液循環緩慢的人,冰敷就不太適合,所以要冰敷的話,有必要還是要請教一下醫生。

什麼是最大耗氧量 "VO2 max"?它是如何評量我們的體能的呢?
體能的好壞是評量一個人健不健康的一個指標,而身體組織對氧氣的需求和使用是很好的一個測量點。

所謂最大耗氧量 "VO2 max"是指在海平面的情況下,透過運動的方式,每一分鐘所消耗最大的氧氣量。如果氧氣消耗量愈大,代表心肺功能愈好。在醫院測量的方式是利用跑步機,藉由速度和坡度的調整,在電腦上可以測量到不同時期的耗氧量。

一個未經訓練的三十來歲的人,他的最大耗氧量 "VO2 max"平均值是40-45 ml/min/kg﹝VO2 max和人的體重也有關係﹞,但是經過耐力訓練後,VO2 max可能就會提高到50-55 ml/min/kg。一個奧運萬米冠軍,他的VO2 max可能甚至超過80 ml/min/kg。


水療的簡介
我們人體70%是由水所構成的,說人是水做的,可一點都不為過。除了飲用之外,水也有它物理治療的效果,以下就其物理特點、生理效應和注意事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從物理的性質來看,水有下面幾項特點:

(1)浮力:水的浮力可以減輕身體的重量,以方便肢體在水中的活動,加上水可以減輕肌肉和關節的壓力,所以對於患有關節炎的人而言,水中運動是很理想的運動方式。如果水流的方向做一個調整,水就可以搖身一變,變成順流的助力和逆流的阻力兩個部份,助力能夠讓肢體更方便活動,有利於肢體的延展,而阻力則相對可以訓練肌肉的力量。

(2)壓力:水是有壓力的,而深度愈深,壓力就愈大。所以肢體在水的表層活動,會比深層要來徥容易些。如果要訓練肌力的話,可以從表層開始訓練,逐步到深層。

(3)水分子的內聚力:水分子因為會互相吸引,所以會有一定的黏滯度,形成活動上的阻力。這種阻力也會因為速度的改變而不同,比方說水流的速度愈快,我們就愈難活動;相對的,如果我們肢體活動愈快,水給我們的阻力也跟著變大。

◎水療有那些生理上的效應呢?

(1) 溫度效應:水療根據溫度的高低,會產生不一樣的生理效應。以冷水療來說,它會讓人的心跳變慢,並且由於周邊血管收縮的關係,會造成血壓上升。而熱水療呢?除了心跳變快外,剛開始的時候血壓會因為溫度升高而略高,但是隨後因為血管舒張的關係,血壓反而會下降。因此,水療的溫度不宜太高或太低,否則有心血管問題的人,不是很容易暈眩,就是血壓竄升。

(2)機械效應:水療的機械效應主要是提供人放鬆和鎮靜、止痛的效果,正因為如此,透過水中的活動,人的疼痛度下降,就比較敢活動肢體,而進一步改善組織、關節的僵硬程度,對於像關節炎這樣子的肌肉骨骼系統的問題的人來講,是很不錯的治療方式,因此才有這麼多的人喜歡泡溫泉和做SPA。

一般來說,水療的溫度大約以36.5℃~40.5℃為宜,如果本身有末稍循環障礙的問題,或是末稍感覺神經遲鈍的話,水溫最好還要再降低一些。有心肺疾病的人,水溫切勿超過38℃。另外如果是全身浸泡的話,溫度應比只泡腳還要低一點。

水療的時間一般以20分鐘為宜,因為20分鐘足以使人的皮膚、肌肉和關節的溫度上升,達到促進循環的效果,如果泡太久,反而會有頭昏、倦怠、浮腫等反效果。

現代夫子八佾舞之養生操(上)
【肩頸部肌肉放鬆及增強肌耐力作用】

圖一:旋肩
作法:雙臂自然下垂於身側,以肩頭向前或向後繞圈,範圍愈大愈好
功用:有效放鬆肩頸胛肌群

圖二:擴臂
作法:兩手交握,掌心向前,兩臂儘
量前伸至感覺後背肩胛間肌力有拉感為止
功用:伸展兩肩胛間肌群,舒緩肩胛張力

圖三:伸臂
作法:同(2)掌心向上,雙臂向頭頂
伸展至極限
功用:放鬆後背及手臂肌群,舒緩背部及雙臂疲勞

圖四:擴胸
作法:兩手交握置於頸後,兩手肘向後伸展至耳旁,感到前胸有拉扯感即可
功用:伸展前胸肌群、矯正姿勢


除第一項做10下外,其他做2次,每次停頓10秒,運動時要自然呼吸,以不造成疼痛及過度疲勞為原則。

現代夫子八佾舞之養生操(下)
【肩頸部肌肉放鬆及增強肌耐力作用】

圖五:縮頸
作法:同(4),收下巴,以後頸推手掌,手掌給予阻力,用力時自然呼吸
功效:強化頸屈肌群肌耐力,以矯正頸部姿勢

圖六:抱頸
作法:同(4),兩手儘量向前互相靠近
功用:強化肩、胸部肌耐力,避免肩部疲勞

圖七:環肩右(左)拉頸
作法:左手放於右肩,右手置於頭頂,頸部放鬆,右手將頭往右前方下壓,至左後頸有拉扯感為止,反之換手。
功用:牽扯左右頸背肌群,有效減緩肌肉疲勞

圖八:肩胛後收
作法:兩手在後背交握,手臂向上抬起,使兩肩胛靠近,至感到肩胛周圍肌肉用力即可
功用:強化肩胛周邊肌耐力,矯正姿勢及增加後背肌力


各做2次,每次停頓10秒,運動時要自然呼吸,以不造成疼痛及過度疲勞為原則。

認識蜂窩性組織炎
58歲的老先生日前罹患一種奇怪的病,他的右臉頰嚴重腫脹,還因此被朋友取笑,並取了個外號叫做『豬頭』,他為此病,相當困擾………

人體的皮下脂肪層是一區區像蜂窩狀的組織,所以如果這個區域發炎腫大,就稱之為『蜂窩性組織炎』。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的成因主要是由於細菌感染,一般認為,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的細菌包括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菌、嗜肉菌….等,當皮下組織受到以上細菌感染,如果此時病人抵抗力很弱,就有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的部位,可能是以往曾經外傷的部位,或是皮膚本身已經有病變的地方也會發生。病症是除了皮膚會紅腫、熱痛,也會有發燒、畏冷、疲勞、頭痛等現象,有些還會有淋巴炎、局部淋巴腫大的現象。另外,在淡水中受污染的傷口容易感染單胞桿菌,而在海水中的傷口,則易受到創傷弧菌的侵害。有糖尿病或肝硬化的病人,患部很快產生水皰及壞疽,有時即使截肢也挽回不了性命。

容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群包括:
(1).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糖份過高,細菌的生長環境優渥,容易形成蜂窩性組織炎。

(2).老年人:年紀稍長的人,對於細菌的抵抗力較弱,尤其是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

(3).香港腳病患:香港腳患者的患部傷口容易感染細菌,應特別小心。

(4).肥胖者:體型壯碩的人,一般來說血液循環較差,對於病菌的抵抗力也較微弱,患部受到鏈球菌、葡萄球菌等細菌侵擾,也是高危險群。

(5).服用抑制免疫類藥物者:因為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而服用抑制免疫類藥物,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可能性就會明顯高於正常人。

冷療的注意事項
冷療還是有它的一些禁忌,以下做一個概略的介紹。

(一).對冷敏感的人:

(1)蕁麻疹:輕則只是局部起疹子,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引起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而昏厥。

(2)紅斑性狼瘡:血液中的蛋白質可能會因為溫度下降而沉澱,迼成缺血性的組織壞死。

(二).末稍循環久佳的人:冷療會使其血管更為縮小,病情更為加重。

(三).高血壓的人:冷療可能會使血壓一下子升高。

(四).傷口:不要直接對傷口做冷療的處理,以免影響癒合。

(五).容易造成神經壓迫的部位:例如手肘上神經通過的內上髁,就不適宜冰敷太久,否則會影響神經的傳導受阻。

(六).天生就討厭冰的感覺。

如果有以上的情形,最好要注意,以免發生意外。


冷療的方式
冷療的方式有許多種,以下就介紹常見的一些方式。

(一)冰袋:傳統的方式是把冰塊敲碎,用塑膠袋裝起來,外面再用毛巾包起來,放在要冰的部位上。也可以把冰袋放在要冰的部位,外面再用彈性繃帶包紮,更能迅速消腫,適用於急性的運動傷害。現在也有用矽膠的材質做成的冰敷袋,低溫下很軟,放在冰箱(零下5℃)2個小時即可使用。

(二)冰棒按摩:用紙杯裝水後結成冰(要先插上一根竹片做柄),用時撕掉紙杯。然後在要冰敷的部位來回按摩,範圍不用太大,約10*15cm2左右,大約按摩5~10分鐘即可。一開始當然會感覺很冰,過一會兒反而會感到有點兒燒燒的,葚至會痛,最後則完全麻木,拍打下去都沒有感覺。這種方式其實還蠻安全的,因為它的溫度大都在15℃左右,並不會凍傷。

(三)冰毛巾:將毛巾丟入碎冰中,等到完全降溫了再拿出來用,可包在關節處或者是肌肉上,以方便活動,但是每5分鐘就要更換一次。

(四)冷水浴:直接將手腳放在13℃~18℃的冷水中,水溫不宜太冷,否則會傷害到組織。水溫愈冷,時間就要愈短。

(五)噴霧法:在運動場上,冷卻的噴霧劑大概是最常見的冷療方式。患者擺在放鬆的姿勢,然後與皮膚呈30°銳角的角度,距離45公分處,沿著肌肉走向噴灑,從近端一直向遠端噴灑,速度大概是10cm/sec。操作者和患者都要注意不要噴到眼睛。因為噴劑的沸點低,所以噴幾下就可以降到15℃左右。

(六)冷卻護具:有一種護具是可以套在手腳上,在護具中有冷水不停的循環,同時也具有加壓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減輕腫脹的發生。

冷療的簡介
冷療(cryotherapy)在運動傷害的使用上,是相當好用的一種工具。以前的人就知道利用冷卻的方式,使溫度降低,把能量轉移出去,就可以減輕疼痛、發燒和出血。現代的運動傷害處理觀念,認為除了以上的功能外,冷療還可以消腫、消炎,以及消除肌肉的痙攣。

短時間的冷卻(15分鐘),可以使小動脈產生血管收縮的效應,讓代謝速率變慢,以減少代謝廢物的產生,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輕發炎症狀,同時也能提昇對疼痛的忍受度。急性期的運動傷害最適合這樣的處理。

如果冷卻的時間更久一些,血管反而會產生擴張的效應,皮膚表面的溫度反而會略為上升,表示它也有促進循環的作用。有人做冷療之後,發現皮膚表面會有紅紅的現象,就是因為這種充血反應的作用。

冷卻一段時間後,皮膚表面的知覺會變得麻木、遲鈍,這是因為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變僈的緣故。有學者指出,在15℃的時候,神經傳導開始變慢;到4℃的時候,神經傳導則完全消失。

因為神經傳導受阻的關係,肌肉痙攣經由冷療10~30分鐘,可以達到降低痙攣的效果。另外,短時間的冷療,因為可以刺激運動神經元,加上氧氣不易和血紅蛋白分解,帶氧血就比較多,所以有讓肌力增大的效果。

當然啦!冷療只是眾多治療工具的一種,還可以結合其他的方式,讓治療效果更好。有學者就建議,結合冷療和拉筋(stretch),可以降低痙攣和肌肉的痠痛,增加肌肉關節的活動能力。例如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就可以利用冷療、拉筋以及指壓、按摩的方式得到舒緩。

引痛點注射法與肌肉肌膜疼痛症後群
門諾醫院復健科 楊緒南醫師

今年天下雜誌對竹科的科技人作一項調查,其中一樣讓科技人耿耿於懷的就是佔60%以上的受調者曾有過肩背痛,我在新竹的復健服務中也以此類病患佔相當多數,其中常見的就是肌肋筋膜疼痛症後群,診斷此病應不困難,1999年由Dr. Gawin及其小組提出五個診斷要點,即是有可辨試的疼痛、有特定壓痛點、有Tautbard(拉緊的肌肉帶)、而且這些疼痛會反射向其他位置,或有局部抽搐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這個反應通常可經陷扣引痛區而誘發。

一般的患者大多從事電腦程式設計,晶圓代工教師、實驗室研究等須要大量手眼協調動作的職業,所以似乎是因為這些工作,使肌肉產生不正常的持續收縮,造成肌肉能量不足,乳酸堆積,電解質失調(如鈣的流失),肌肉神經生理變性(如膽鹼激素滲漏)激發多個痛區向脊髓的痛傳送而產生各種臨床症狀。

引痛點注射法是由加州大學洪教授所首創,在引痛點(Trigger points)對不同深淺肌膜的敏感區(Sensitive Loc)施打極小劑量的麻醉劑(最常用1%Lidocaine),可以戲劇性的馬上緩解緊繃的肌肉解除疼痛,筆者在15年前曾嘗試類似的試驗,因為在引痛點的針灸常可收效一時,但容易復發,所以構想出水針療法,在引痛點施打蒸餾水及維他命注射液,效果雖比針灸長,但卻不如使用麻醉劑,所以現在在筆者的問診都用洪教授的方法,但有某些現象與現有學理略有出入,這即是得氣現象--中醫之針制得氣理論在內經靈樞九鍼,有記載「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之未至也,如處幽堂之深遂一」「如神氣既至,針自緊澀」經歷過針灸治療的人大概知道,針對了部位,身體肌肉會吸住針身,出現酸麻痠脹的『得氣現象』,所以古人說「氣至而有效」若是出現刺激太強烈,而顯出輕微休克現象「暈暈然無法坐立」則稱『暈針必效』。

揮別下背痛夢魘!萬芳醫院引進Pilates柏拉思核心復健
透過核心運動治療 74.3%頑固性背痛改善~

在門診就診原因中,背痛的問題是僅次於感冒而排名第二的因素,也是員工病假生產力下降的主因之一。背痛問題不僅對個人生活影響甚大,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更鉅,而且在治療處理上,一直是醫學界很棘手的問題。萬芳醫院復健科邱俊傑醫師特別引進「下背痛核心復健計畫」及「Pilates核心運動器械」,藉由新的治療觀念和方法,提供病患與歐美復健醫學中心同步且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案例中李小姐因為一場車禍,八年來背痛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也因為背痛,這幾年來從沒有一天睡好過,為了這個問題,李小姐以往固定每週要去整脊1~2次,但總是無法擺脫隱隱作痛的感覺;後來接觸核心復健運動後,很快的在幾次課程後,發現自己背痛的狀況改善了,更意外的是睡眠可以一覺到天亮,這是幾年來未曾有的感受。

曾先生患有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凸出症,導致坐骨神經痛,腿部常有酸麻的情形,造成曾先生無法長途開車,彎腰久了就會痛,曾經試過各種治療,症狀進步到了某個程度便無法突破,直到接觸核心復健運動之後,運動期間酸麻的感覺都沒有再出現了。

萬芳醫院核心復健課程自七月至今初步結果顯示出,43位慢性下背痛患者,在經過六週的核心復健運動後,有74.3%的患者有明顯的進步,總體平均來說疼痛程度改善38%,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及生活品質可改善66%,其中改善最多的是疼痛情況、睡眠品質、社交生活的提升及工作家事的能力。下背痛對日常生活影響甚鉅,痛起來的時候,可能彎腰彎不久、沒辦法拖地、抱小孩,無法久站、久坐,無法運動、睡眠品質不佳等等。另外國外研究也顯示,經過核心復健運動後可降低70%背痛的復發率。

萬芳醫院復健科邱俊傑醫師表示,運動治療在背痛復健中佔有極重要的角色,是治療背痛、預防背痛復發重要的一環。由於近年來,學者們發現慢性下背痛和復發性下背痛的關鍵問題,在於深層核心肌群的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發生障礙,而失去了保護及維持脊椎穩定的能力。而「核心復健」就是根據這些醫學新知發展出來,針對恢復下背痛病患正常核心功能、改善背痛和預防背痛復發的運動治療計畫與觀念,這是目前美國治療背痛的主流觀念之一。

Pilates(柏拉思)核心復健器械是目前在歐美極為成功且受歡迎的運動器械,目前在歐美許多復健醫學中心,常使用這套器械為病人復健,這其中也包括芝加哥復健醫院,該院核心復健計畫也搭配Pilates核心復健器械,其治療效果良好並頗受歡迎。萬芳醫院不僅引進芝加哥復健醫院的核心復健課程,更自美國採購整套Pilates核心復健器材,讓萬芳醫院成為國內唯一採用與歐美復健醫學中心同等級核心復健器材的醫療院所。

背痛運動在治療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萬芳醫院復健科針對不同背痛族群,開辦「下背痛核心復健班」、「長青核心復健班」、「Pilates健身班」,期望透過專業醫療設計的運動課程,改善背痛、預防背痛復發的效果,提供臺北市民更完善的治療及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腰背疼痛
很多人都有腰背疼痛的經驗,這種疼痛雖然不會致命,但長期腰酸背痛卻是難忍的慢性精神及肉體折磨。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股科部主任林柏威強調,長期下背痛還會造成身軀不當彎腰扭曲,影響健康和姿勢,因此下背痛還是應該就醫對症治療。

林柏威指出,下背痛是一般人常說的腰痛,包括從腰部到下肢的自發痛、運動痛及壓痛。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很多,椎間板突出症、脊椎炎、骨質疏鬆症、扭挫傷、肌炎、肌肉筋膜炎症、神經炎、坐骨神經痛或癌症,都會引發下背痛。因此腰痛時亂找跌打師傅或貼膏藥並不能真正對症治療,治癒下背痛。

醫界曾針對下背痛罹患族群統計,易發生下背痛的年齡層多出現在三十至四十歲間(男性約佔百分之三十一點一,女性約百分之二十六點八),其次是四十至五十歲間(男性佔百分之二十一點三,女性佔百分之十九點七),相較下男性患下背痛的比率又較女性高。而常引起下背痛的幾種病因中,椎間板突出症好發於二十至三十歲的活動力旺盛男性身上,扭挫傷好發於三十至五十歲男性,退化性脊椎炎及骨質疏鬆症則好發於四十至五十歲以後的族群。

同時,醫界臨床統計也發現,罹患下背痛跟職業有密切關係,像煤礦工人、碼頭工人、鑄造工人及建築工人等從事重度勞力者,最易罹患下背痛,其次則是司機、打包工人、貨場及林班工人,輕度勞力職業者則以長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和牙科醫師。

林醫師說,治下背痛有保守療法及手術治療兩種方法,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下背痛患者,經臥床休息、物理復健治療、藥物治療、硬脊膜外注射法等保守療法後,都能消除痛感,其中尤以硬脊膜外注射法療效最好,臨床統計發現,在急性期劇痛的病人,經硬脊膜外注射法治療後,疼痛緩解的有效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二。而慢性期疼痛的病人,疼痛緩解的有效率是百分之七十,臨床上尚未發現該注射治療有任何後遺症,因此,硬脊膜外注射對藥物治療無效及年老或不適合接受開刀的病人,是不錯選擇。

林醫師並指出,預防下背痛發生,可透過腰痛體操和各種體育活動來鍛練腰部,讓腰部保持適當的柔軟度,及強韌度,讓腰部不容易受傷。同時日常生活中,正確運用身體力學,避免因不良的姿勢或動作,增加下背的負擔,也可預防腰背受傷。

腳踝扭傷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 楊政龍醫師

腳踝扭傷,是臨床常見的創傷,當腳踝扭傷時,患部常出現明顯腫脹、疼痛、瘀青、不能著力、以致走路疼痛不便,嚴重者伴有韌帶斷裂或骨折脫臼。

一般人認為腳踝扭傷不是什麼大病,也無關緊要,而不去就醫,自行噴藥或隨意找人推拿,殊不知腳踝扭傷若處理不當,日後受傷的部位容易再犯,或出現後遺症,因此針對不同程度、不同時期的腳踝扭傷做正確的診療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良好的治療程序應該包括診斷、急性期治療、修補期治療和復元期治療及復發的預防。

(一)、 診斷:嚴重的腳踝扭傷,需使用X光,以確定是否有骨折或脫臼,並檢查踝關節的穩定性,以確定韌帶是否斷裂。

(二)、 急性期治療:受傷七十二小時內,足踝正處於急性發炎期,患處紅、腫、熱、痛,治療以:
﹙1﹚ 保護:嚴重踝扭傷,可使用拐杖減輕足踝負重;
(2)休息:減少活動以利修復;
(3)冰敷:冰敷20分,休息20分可重覆2~3次;
(4)壓迫:使用彈性繃帶,壓迫兼保護避免再次扭傷;
(5)抬高:休息時將腳抬高,改善回流減少腫脹。

中醫治療:可針灸遠端穴位,以減輕疼痛,外敷三黃或如意金黃散,以消腫止痛。

(三)、 修補期治療:受傷後第二、三天,至六星期左右,受傷組織開始製造新的膠原質,對受傷的軟組織和韌帶,進行修補,此時可適當的推拿按摩,以避免關節僵硬和防止肌肉力量減退。

(四)、 復原期的治療及復發的預防:在受傷一至六個月內,新的膠原質漸漸堅固,治療集中在回復受傷前的所有功能,避免受傷組織黏連,並增強肌肉力量,保持韌帶和肌腱的長度和拉力,讓關節的活動能回復正常。同時加強本體感覺運動,可閉眼用扭傷的腳站立5分鐘,一天重覆3至4次,可改善平衡感,預防腳踝再次扭傷。

中度到重度腳踝扭傷後,在恢復運動時,可使用護踝,降低進一步傷害,並減少重覆扭傷的風險,腳踝受傷痊癒的時間,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年齡、受傷前的體能狀況、受傷害的嚴重性、及是否得到適當的治療,因此耐心的配合醫師的診察與治療,在加上自己適當的保護和鍛鍊,是腳踝扭傷復原的不二法門。

阿基里斯腱病變
聽過阿基里斯腱嗎?阿基里斯腱是人體中最大的肌腱,是由小腿肚的比目魚肌和腓腸肌的肌腱共同形成的,而附著於跟骨之上。平常活動力低的人,比較少出現後腳跟阿基里斯腱發炎的情形。而阿基里斯腱病變好發於從事慢跑、劍道、羽毛球、排球、籃球等運動的人身上,還有社交舞、芭蕾舞舞者。

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復健科廖麗文醫師說明,阿基里斯腱病變是一種過度使用性的傷害,所謂過度使用性的傷害,是指重覆施力的累積量超過身體的適應能力,以致於無法負荷,導致病變。由於阿基里斯腱是人體站立及行走必須使用的主要肌腱,因此,若在錯誤使用之下從事運動,特別是合併跳躍動作及瞬間加速、減速的活動,將引發阿基里斯腱病變。

廖醫師表示,在疾病的初期,主要臨床症狀是從事劇烈活動後,後腳跟疼痛;若不積極求醫,並繼續從事不適當的活動,將使病況加劇,運動中就伴有疼痛,終至無法從事運動,並影響日常行走功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若藐視症狀,將致肌腱鈣化,甚至在不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斷裂。另外,除了使用過度以外,下列誘因,易致阿基里斯腱病變:
(一)、下距骨關節過度前旋,如扁平足;
(二)、訓練上的錯誤,如忽略柔軟度的訓練、突然倍增運動時間、強度……等;
(三)、不適當的運動環境,如在不平的地面上長跑,或在過陡的斜坡上跑步;
(四)、穿不適當的鞋子運動;
(五)、有某些系統性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腎臟移植的病人……)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阿基里斯腱病變。

廖醫師進一步說明,大部分的阿基里斯腱病變患者,若在初有症狀時,迅速求醫接受保守治療,並將上述誘因一一去除,多可完全復元,不留下後遺症。但是在回復從事原有運動前,必須接受適當的復健訓練,其中包括伸展及肌力訓練。否則極易復發,終至不可逆的病變出現。

臨床上常用的保守療法,包括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完整的復健療程。復健包括:(一)、施用超音波深部熱療,促進組織修復;(二)、暖身後靜態伸展阿基里斯腱,提升柔軟度;(三)、對小腿肚的肌肉加強肌力訓練,強化肌腱;(四)、矯正下肢潛在的不良結構,如矯正扁平足。除非合併周圍滑液囊炎,方可對發炎的滑液囊進行局部注射,療效極佳;但不得直接對阿基里斯腱施打類固醇局部注射劑,以免加速肌腱退化,增加肌腱斷裂的可能性。一般必須接受保守治療約三-六個月,完成阿基里斯腱的柔軟度及肌力訓練,才可回復之前從事的運動。若不能耐心配合,則難逃運動表現變差,終致無法參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少數患者在三-六個月保守治療失敗或肌腱完全斷裂等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外科療法,仍必須在術後接受三-六個月的肌力及伸展訓練,方可回到原先的活動。

廖醫師呼籲,預防阿基里斯腱病變的首要之道,運動前足夠的暖身,並以弓箭步伸展,維護柔軟度。運動後的伸展,更有利於增進柔軟度,避免肌腱攣縮及疲乏。運動的訓練量不可燥進,也不可以在過硬的地面上從事運動。同時選用合適的鞋具。

跑步對下肢運動傷害原因的探討〈三〉
訓練因素:

(1).跑步距離
大部份的研究發現,每週跑步距離超過32公里以上時,跑步距離增加會提高下肢運動傷害的比例。儘管也有學者認為每週跑步距離與跑者的下肢運動傷害無關,但是畢竟跑步距離的增加,等於是增加跑者下肢與地面撞擊的次數,形成運動傷害的機率自然會提高,只是,跑步距離增加多少會出現運動傷害,則是一個相當難以回答的問題。

(2).競賽經驗
研究指出,擁有馬拉松比賽經驗的跑者,在馬拉松比賽後出現下肢肌肉與關節傷害的情形比沒有經驗者來得低。由此可見,擁有較多競賽經驗的跑者會有較少的下肢運動傷害的發生。

(3).伸展運動
激烈運動前適當的伸展熱身,對於運動傷害的預防具有相當的功效,因為伸展熱身運動,提高了肌肉骨骼系統對於激烈活動時的適應程度,間接降低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發生。

(4).跑步地面
跑步的地面過度堅硬將會增加跑步時的地面反作用力,間接增加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形成。選擇在草地、人工跑道或泥土地面跑步,會比在柏油路面或水泥地上跑步佳。

此外,上下坡的跑步也是造成下肢運動傷害的重要因素,都容易讓跑者下肢過度負荷,造成慢性運動傷害的產生。

(5).跑步次數
每週跑步次數太多將造成跑者的休息時間不足,容易形成跑者的下肢運動傷害。

(6).跑步速度
在較快的跑步速度下,腳所承受地面反作用力較大,而且速度越快反作用力越大,因此,增加跑步速度代表著跑者的下肢負荷加重,受傷的機會自然提高。

(7).腳著地時的情形
藉由跑鞋的磨損情形,即可以清楚的看出跑者的著地動作情形,跑鞋內側磨損較多的跑者,顯示他跑步時腳有過度旋前的現象,容易形成下肢運動傷害。

(8).跑鞋
一雙能吸收振盪的跑鞋,是減少地面反作用力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跑鞋在使用達300至500英哩後,效果可能只剩下一半。因此,跑鞋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即應更換,否則容易因為避震功能減低而造成下肢的運動傷害。除此以外,在跑鞋加入柔軟的特製鞋墊,可以減少跑步時發生下肢運動傷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