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如何消除雞眼呢?
一‧定義與病因:
皮膚角質層變厚,局部皮膚長期受壓迫和摩擦引起的。雞眼好發於腳底、趾背、趾間、小趾外側等部位。長在腳趾與腳趾間的雞眼最令人感到困擾,一般大約是黃豆大小,稍高於皮膚,中央呈淺黃色,週圍一圈顏色深一些,很像雞的眼睛,所以稱為雞眼。雞眼呈圓錐形,尖端向裡,嵌在皮膚裡。
  
二‧疾病之症狀:
由於雞眼質地堅硬,壓迫皮膚內的神經因而產生疼痛,走路時更為明顯。

三‧醫療與護理:
1.穿著適當之鞋襪, 不宜太緊或太鬆, 減少患處的局部受壓、摩擦,在鞋內放置軟墊,並在雞眼相應的部位挖一小孔,這樣走路時可減少疼痛。
2.治療雞眼可用雞眼膏。在使用前先用熱水浸泡,使雞眼變軟,然後將雞眼表面的角質層用刀削去,再貼上雞眼膏,5~7天後雞眼軟化,可用刀將之挖去,必要可繼續使用。雞眼的尖端處可用手術切除或冷凍。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1207545
另外,其他文章為:
【雞眼與厚繭】
1.不可用尖銳的工具將雞眼與厚繭去除。
2.謹慎使用膏藥布,最好是完全避免。
3.浸泡鹽水或洋甘菊茶。
4.磨除厚繭。
5.以軟墊隔開腳趾,以免因摩擦而造成的雞眼。
6.使用點式繃帶。
7.覆蓋患部。
8.請鞋匠伸展皮鞋,使鞋子有彈性,減少雞眼的疼痛。
9.避免高跟鞋。
10.穿尺碼相符的鞋子。
11.糖尿病患勿自行處理厚繭或雞眼的問題。
(King Net國家網路醫院)
另外,引用自由新聞網的文章:
文╱黃介宏
  「雞眼」是一種因為慢性摩擦或長期壓力壓迫導致的表皮增厚,形成厚繭,可分為硬雞眼與軟雞眼。通常有一個核心,被多層厚皮組織圍繞,看起來像雞的眼睛。最常見於足部,足底骨頭凸出的部位若經常受到壓迫與摩擦,皮膚容易變厚角化而形成雞眼,尤其在第五趾外緣處易形成硬雞眼。在足趾縫間的骨頭凸出處太常相互摩擦,也會形成軟雞眼,好發在第四、五趾縫間,會有疼痛感,嚴重一點則會有灼熱感。 
  臨床上,民眾要自行判斷雞眼和疣的差別的確不容易,最好是到專門的診所檢查。雞眼容易與疣混淆。疣是屬於濾過性病毒感染,俗稱為「魚鱗刺」,會有自行感染愈長愈多的現象,好發在手指。長在腳底時,常受到身體重量的壓迫而疼痛。外觀而言,疣一般稍微會鼓起來,雞眼表面上看起來是平平的。
  如何避免雞眼的產生?不合腳的鞋子是產生雞眼最常見的原因,買鞋時,最好要穿起來走走看,腳趾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避免穿高跟鞋,如果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建議你有空的時候,找機會讓足部有休息的機會,特別是穿著高跟鞋時,不要走太遠的路程,如果可以的話,儘量選擇平底鞋以及舒服的鞋子,才是根治雞眼的好方法。
  有雞眼該怎麼辦?首先必須區分雞眼與病毒疣的不同,如果是疣應儘早治療,避免擴散,如果無法自行區分,則應至有經驗的醫師處就診。
  有些人發現腳底有角化現象,就直接到藥房購買藥膏自行塗抹,最後該好的沒有好,反而擴散,等到就醫時,疣已經擴散至好幾顆以上了。切記勿自行使用尖銳器具將雞眼或厚繭去除,糖尿病患者尤其勿自行處理厚繭或雞眼,避免惡化。
  可以改穿舒適的鞋子,也可使用雞眼墊,以減輕患處的壓力與避免摩擦。用雞眼貼膏和水楊酸軟膏等,可促使雞眼軟化而後脫落。萬一雞眼發炎,形成潰瘍,或足部的骨頭過分畸形,無論穿什麼鞋子都不舒服時,便要去看骨科醫師。
  當足部和足趾嚴重變形,就可能要施行骨科矯型手術矯正。如果是魚鱗刺,則可請有經驗的醫師開刀切除處理,以免擴散。
(本文作者為台中大雅黃骨科外科診所院長)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文章:
雞眼是因皮膚反覆受到壓迫、摩擦等刺激所產生的。一般腳底或腳緣生雞眼的情形最多,起初都是只有一個,不過有時是數個集成一個,而中央有個眼是其特徵,就因為有這個眼,所以才被稱為雞眼。
  雞眼是明顯的角質增生,形狀類似一倒置的圓錐體,圓錐體的底面位於皮膚表面,而尖端向下深入真皮組織內,走動時會產生壓力而壓迫到神經,造成椎心刺骨的疼痛。
  依其外觀及部位之不同可分為硬型雞眼(hard corns)及軟型雞眼(soft corns)兩種類型。
硬型:
1. 為最嚴重的雞眼;是因受到不合適的鞋子壓迫所造成的軟組織發炎及變粗厚。
2. 通常發生於已變形的鎚狀指的頂端。
3. 症狀為疼痛、發炎,雞眼為硬且乾的。
軟型:
1. 是因穿著過於狹窄的鞋子和腳過度出汗所造成的雞眼。
2. 通常發生於趾間,尤其是在第四與第五趾間。
3. 症狀為疼痛(第四與第五趾間)、發炎,雞眼為白色且軟的。
華陀健康網文章:
科別: 皮膚科   作者: 林揚志
來源: 馬偕紀念醫院
很多人都受雞眼的困擾,也都聽人介紹去買柳酸絆膏的雞眼貼布,雞眼卻一直揮之不去,但很少人追根究底去研究自己雞眼的形成原因。「雞眼」顧名思義是一個外觀圓錐形硬殼似雞的眼睛的構造,內部包裹者角質的原始中央核心,外部在覆蓋著層層的角質,形成一個非常硬似大頭釘的中央栓塞,當壓力加在雞眼上時,常會有疼痛感,尤其雞眼愈大壓迫神經時,疼痛更深。
  雞眼的起因是由於慢性的摩擦或長期的壓力壓迫所造成,所以雞眼最常發生在小腳趾頭的外緣,因為這個位置是足部和皮鞋接觸面形成點狀最頻繁的所在;其次雞眼常發生在全身重量的著力點,承受壓力的骨頭下方;也會發生在兩個足趾之間,趾骨與趾骨相互摩擦處;或第二、第三足趾的足趾背面與皮鞋斜面接觸點;在手部常見於手掌面握手把之處,例如拉公車的拉環,長期手握刀柄工作等等情形,較罕見雞眼長在膝蓋上,起因是長時間的跪拜,如僧侶、牧師、神父等等。
  不合腳的鞋子是產生雞眼最常見的原因,其他造成原因包括走路時姿勢不正確或壓力負荷點不平衡、足趾生長方向不正常、腳橫向寬度較長,或因慢性關節炎等致骨骼尖端不斷地碰觸壓迫皮膚,久而久之由小的角質栓塞變成了雞眼。
  市售的雞眼貼布,可以方便地提供雞眼與外界接觸面壓力的緩衝介面,內含去角質藥劑,可以暫時性溶解雞眼的角質表面,也有一種「治疣液」,可以暫時軟化雞眼減輕症狀,對於早期的雞眼可以獲得舒緩,但是如果雞眼還是很大又厚又痛,最好還是去找皮膚專科醫師,皮膚科醫師會採用一些較強的角質溶解藥來幫助您,有時可以合併藥物燒灼、電燒灼、乾冰治療,讓雞眼消的快一點。
  有些病患習慣在家裡自己用剪刀剪,用刀子割挖,這也無可厚非,不過要注意千萬不要剪到流血,這樣容易感染細菌,如果您有糖尿病或下肢神經血管障礙,最好不要自己剪,因為有時剪的太深,而感覺神經遲鈍仍不自覺,是相當危險的。
  在門診常見病患主動要求醫師將雞眼切除縫合,在醫師的立場,建議雞眼最好不要用手術縫合的方法,因為一般電燒灼或乾冰冷凍療法所處理的深度僅限於雞眼所在的角質層,而手術縫合的深度要到達皮下脂肪層,亦形成疤痕組織,在日後重複地壓力繼續刺激之下,雞眼會再度形成,再加上疤痕壓迫的疼痛,反成揮之不去的夢魘。對於因為姿勢不正確,著力點不均衡造成的雞眼,治療後要根絕永不再生,則不僅只是換穿一雙合腳的鞋子,此時要請教復健科醫師矯正姿勢,或由骨科醫師藉助骨頭修整的方法,才是雞眼長久斷根之計。
....................................................................
會不會自己好我不知道~
但可以讓"它"趕快好~
我想最好不要放著不管,因為我看過有人都不管它
最後得去醫院給醫生用電燒的 (粉可怕唷)
你只要去屈臣氏or藥房買貼雞眼的貼布來貼 (長的就像ok蹦)
大約1星期左右雞眼就會自然脫落了^^
因為貼布含有一些水楊酸...等等的東東,
天天貼,雞眼會軟化...然後就掉拉 ^^
參考資料
奇摩知識、King Net國家網路醫院、自由新聞網、國際厚生健康園區、華陀健康網
一隻草能絆倒一個人
不良習慣影響人的一生
(例一)兩兄弟,一個20歲,一個18歲都洗腎。
兩兄弟,從小喜歡喝鋁箔包飲料,從未喝過白開水、礦泉水。
(例二)台大三年級生,得癌症第三期。
小小留學生,回國後還是洋派,每餐漢堡+可樂,得癌。醫生勸他吃淡一點,但沒有漢堡+可樂嚥不下。
(例三)小女孩23歲得肝癌。
小女孩回家不喜歡一個人開伙,吃泡麵不是乾的,就是泡的。
年紀輕,就得此症,老師、學校都沒教過,父母更是不知道壞習慣,造成如此下場。
一、泡麵:又名(泡命)。
高熱量、高油脂、高磷、高鹽、高防腐劑、低纖維,標準致×食品。
二、可樂 :(包括所有碳酸飲料,俗稱汽水)
1.讓維他命B群與Ca質流失。
2.一罐有13顆方糖甜分。
3.喝一瓶→1/3免疫暫時癱瘓。
4.1瓶/天→增 5kg/年—董氏基金會實驗。
5.國立陽明醫學院—將一隻蟑螂放入可樂內→一星期內溶化消失(不敢公佈,自己在家做實驗,可用銅幣代替)。
6.可樂—可用來燉豬腳(易爛),洗大腸、田螺(洗掉粘稠液)。
PH值2.2,比工研醋還酸10倍。 喝下肚,會如何,可想而知。
三、現在滿街珍珠奶茶、紅茶、綠茶店:
l.糖,在西洋俗稱魔鬼。代糖,稱大魔鬼。
2.糖一-粘答答,造成血液又濃又稠,缺營養又缺氧。
3.糖與蛋白質結合→粘多糖蛋白(俗稱粘稠的黃痰)。
4.粘多糖蛋白:健康隱形殺手。
5.貯存於淋巴、扁桃腺……,人體排泄系統,只能排糞便、尿、汗,卻不能排出粘液的痰。
6.80%腺細胞癌(乳癌、攝護腺癌、胃臟、膀胱…)與粘液有關。多喝含糖(代糖)類飲料,為日後--骨質疏鬆,洗腎,奠下基礎。
四、洋芋片:(動手做看看—香酥脆好吃的東西,是什麼模樣)。
一點就著火,上冒黑煙,下滴的都是油。
油炸的油,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均採用反式脂肪酸(便宜,易保存、重覆使用,香、酥、脆)。
l.反式脂肪酸→一般植物油(順式脂肪酸),加工經高溫高壓粹取,再經脫臭、脫色、脫酸而成的。自然界中不存在。會使肝臟造成傷害,破壞細胞膜、再生及複製,細胞缺陷……。
2.炸雞、薯條、鹽酥雞、泡麵、甜甜圈……。
3.麥當勞、肯德基,在美用此油均被控告。美已開始規定業者,不得使用反式脂肪酸炸食物。
你有多少不良習慣
我們不能決定生命---長度
卻能改變生命—寬度與品質
打鼾】
1.節食,大多數的打鼾者都是體重過重的中年人,減肥可停止打鼾。
2.睡前喝酒會使打鼾更嚴重。
3.避免鎮定劑,因為任何使頭頸附近組織放鬆的物品都會使打鼾更大聲。
4.抽煙的人較容易有打鼾的問題。
5.側睡較不易引起打鼾。
6.墊高床頭,不只是頭部,而是整個上半身。
7.控制過敏症,打噴嚏和打鼾經常相偕而來,可使用鼻腔去充血劑減少過敏引起打鼾。
8.鼾聲愈大問題愈嚴重,過於嚴重的情形可能要開刀解決。
http://www.webhospital.org.tw/medicine_disease/eent.html?id=75打鼾的原因
當我們打開嘴巴,在口腔後面可以看到一塊垂下的肉球,稱為「懸雍垂」(或稱小舌頭,台語叫"喉嚨鐘"),打鼾即是這塊「懸雍垂」過度振動所發出的聲音。而造成打鼾的原因有:
(1)肌肉鬆弛:大都因為年老,使懸雍垂附近肌肉鬆垮而易振動。
(2)肥胖:脂肪堆積造成氣道狹小,而易發出鼾聲。
(3)睡前吃安眠藥、喝酒或過度疲倦:均會造成「熟睡」,熟睡時肌肉會特別放 鬆,因此特別容易打鼾。
(4)抽煙:造成咽喉黏膜腫脹,及分泌物增加,間接使氣道狹小而打鼾。
睡眠呼吸中斷症 :
打鼾嚴重者,晚上睡覺時呼吸會暫時中斷,自己常因此驚醒而睡不好,白天醒來則頭痛、容易打瞌睡、開車騎車不能專心,以上症狀統稱為「睡眠呼吸中斷症」(Sleep Apnea Syndrome)。因睡眠時缺氧,長此下去,會造成心肺功能受損,如心律不整、冠心症、高血壓及心肺症等都會應運而生!
打鼾的分級依據鼾聲大小,外國的睡眠專家們把打鼾分為三級:
(1)偶而打鼾:通常是仰睡時,或是太疲倦、喝完酒及吃太飽後才會。
(2)經常打鼾:不管任何睡姿、整晚都會打鼾,且同房間的人都聽得到鼾聲。
(3)經常大聲打鼾:整個屋子裡的人都聽得到鼾聲,大都伴有上述的「睡眠呼吸中斷症」。
打鼾的治療
屬於第(1)級的輕度打鼾,若家人能接受,則不需治療;若家人會抱怨,則可嘗試減肥,不過,要減肥常是"知易行難";其他如儘量側睡,睡前勿服安眠藥、勿酗酒及勿過度勞累,都可使打鼾減至最低。
若屬於第(2)(3)級重度打鼾,家人大都已受不了,應積極治療。上述的保守療法
,對此效果不彰。在國外有人嘗試睡前給打鼾者戴上「連續正壓機」(CPAP,Contin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這是經由馬達、連接管、口鼻罩在睡者呼吸時機動打氣,以防打鼾及呼吸暫停。效果雖然不錯,但機器本身笨重又昂貴,很難推廣。
也有醫師建議病人睡前戴上「舌頭固定套」,但異物感叫人很難受。
因此手術為(2)(3)級重度打鼾者的第一選擇。傳統的手術,是1980年日本醫界推出的「懸雍垂咽顎整型術」(UPPP, Uvula-Palato-Pharyngo-Plasty):這是在全身麻醉下,將病人的懸雍垂、扁桃腺及部份軟顎切除。手術約需一、兩小時。效果還不錯。但缺點是需住院4-7天,術後易出血,傷口較痛等。許多人因此卻步。
最新的手術法是法國人發明的「雷射打鼾手術」(LAUP, Laser-Assisted Uvulo-Palatoplasty),有免住院、不流血、手術時間短(僅需15-20分鐘)等優點,在歐美各國推出後廣受好評,已逐漸取代傳統的UPPP手術。
http://psyultra.psy.ccu.edu.tw/sleep/know/topic/snore.html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您得了支氣管炎嗎?
支氣管炎主要是氣管內黏膜痰增加及氣管壁黏液腺增生。臨床上的定義至少連續兩年且每年最少有三個月的嚴重多痰咳嗽。 慢性或反覆性咳痰,痰液呈黏液狀。 全身倦怠、無力或發燒。 病情轉劇時,則有呼吸困難、發紺、下肢水腫的現象。
◎為什麼會得支氣管炎?
1.性別:在盛行率上男性高過女性33.7倍。可能是男性抽煙比例高於女性或性別之內分泌的不同有影響。
2.抽煙:根據台北市的調查,抽煙使男性之慢性支氣管炎增加3.08倍,而使女性增加2.12倍。
3.與地區之地形、氣候、環境水染程度、衛生設施有關。
◎得了支氣管炎怎麼辦?
支氣管炎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及小心照料的發病,支氣管炎用物理治療使其恢復過多分泌物的清除。呼吸道管徑的改善。來!來!來!來預防避免有害氣體的暴露。 避免感染,並早期治療病症。
中風的復健平均一百個中風病人中,有30人死亡,有70人存活,其中15人完全康復,剩下的會有輕重不等後遺症,因此一定要接受復健。而且經過復健後有90% 的人可以走路;45% 的人可以恢復手功能,對於增加自理能力及家屬的照護上,皆有很大的幫助。
◎中風後會有哪些後遺症?
1.意識障礙: 昏迷 。
2.運動障礙: 半身不遂、運動失調。
3.感覺障礙: 感覺麻木、異常或喪失。
4.視力障礙: 瞳孔縮小、眼睛偏向病側。
5.語言障礙: 構音障礙、失語症 。
6.智力障礙: 方向感、判斷力、記憶力、注意力變差,嚴重者會有「癡呆症」的發生。
7.腦神經障礙:顏面神經麻痺,有「嘴歪眼斜」的症狀。
8.大小便問題:大小便失禁。
9.褥瘡 10.心理問題: 患者會因為功能的缺失而變得沮喪、煩燥、忿怒,對人生缺乏信心。
◎何時適合開始復健?
  復健是愈早愈好,只要生命象徵已穩定超過24小時後,即可馬上開始在病床上翻身及做一些關節運動,防止關節僵硬及褥瘡,至於更積極的復健,則要等到病人情況完全穩定時才開始。
腦中風病發後的3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應好好把握時機,半年後才復健則恢復不明顯。
[完整的復健程序應包括]
1.物理治療。
2.職能治療。
3.語言治療。
4.心理治療。
5.社會服務。
6.支架裝具。
7.職業諮詢。
[中風病人復健的目標]
1.活動和步行能力之重新建立。
2.日常生活之獨立 。
3.心理及社會上的適應 。
4.預防繼發性殘障 。
[中風病人復健的原則]
1.復健的開始,愈早愈好,如病人意識不清,仍須定時為其翻身。
2.一般人常以為病人患側功能必須有恢復,才能開始復健,往往延誤時機,應該儘早發揮病人尚存的功能,即使患側沒恢復仍可訓練其步行及日常生活獨立。
3.病人在臥床期就可開始做些運動,如翻身、移位、運動四肢等。
4.只要病人情況許可,應儘早訓練站立和步行。
5.循序漸進,是復健的重要原則。
6.病人學習動作時,特別是一些功能性的動作,最好將動作分解,一步一步的練習,比較容易學會。
◎居家環境的改良及安排:
1.病人房間宜設在明亮且較易注意到的地方。
2.床鋪應選軟硬適中的床墊, 床高以二腳下床剛好碰到地面為最理想。
3.衛浴設備宜將門檻拆除, 並加裝扶手及防滑墊, 廁所以坐式馬桶較安全。
4.衣物穿著: 以穿著舒適、 方便更換及容易洗滌為原則。
5.翻身: 如果病人不能自己翻身時, 必須要每三、 四小時幫其變換一次睡姿以避免褥瘡的產生及患肢的痿縮。
中風的預防腦中風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得到第二次中風,而第三次再發的機率約十分之一。因此對於中風的危險因素的認識與控制,不僅是一般民眾防治的方法,更是中風患者預防復發的良方。
◎哪些人較容易發生腦中風?
[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
1.年齡:腦中風通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之病人為主。因為此時多半已有血管硬化之現象。
2.高血壓:腦中風的病人約有73%有高血壓之情形。尤其以腦出血為甚,高血壓之病人佔86%以上。
3.心臟疾病:常與腦中風有關的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等。
4.糖尿病:為引起動脈硬化之因素,因此與腦血栓較有關係。
5.短暫性腦缺血:為腦中風發作前的警告 慢性病患者 比常人易患腦中風的機率 高血壓患者 2 - 4 倍 心臟病患者 > 2 倍 糖尿病患者 3 倍 。
[腦中風的次要因素]
1.高血脂症:亦為動脈硬化之因素。
2.肥胖症:肥胖常導致高血壓和糖尿病,容易引起腦中風的發生。
3.紅血球過多症:紅血球過多會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促使血液循環阻滯,不流暢而引起腦缺血或梗塞,我們常以會一個人紅光滿面,是健康的表現,其實臉色經常潮紅的人,反而要小心是否會紅血球過多症。
4.藥物:如口服避孕藥、興奮劑、減肥藥、迷幻藥、皆有可能是中風的導火線。
5.腦中風的家族史:高血壓和糖尿病也有家族傾向,故腦中風也存有遺傳的因素,對於有這種家族史的人,應加強防治。
6.抽煙、喝酒、咖啡等習慣:亦與腦中風有某種程度之相關性。
7.缺少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疾病,降低血糖和血脂,也可以減輕體重,避免於中風的危險因子的危害,對於腦血管有保護的作用。
8.季節性的影嚮:中風的發生以高血壓最重要中風好發在冬天,原因是冬天會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一般說腦出血以每年的十二月至一月為高峰。腦栓塞,腦血栓和氣候比較沒關係。
◎預防腦中風,牢記「八小福」!!!
1.定期健康檢查,尤其是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2.經常測量血壓。
3.均衡飲食。
4.控制體重。
5.規律運動。
6.戒除抽菸、 喝酒等不良嗜好。
7.保持情緒穩定。
8.高血壓、 糖尿病、心臟病患者應遵照醫生指示,確實治療。
◎飲食方面:
1.均衡飲食, 定食定量。
2.選用植物油。
3.少吃甜食及含鈉量高的食物。
4.避免抽菸、喝酒及含咖啡因的飲料。
中風的緊急處理與治療
◎腦中風發生時的緊急處理
1.不可亂動病人;移動時要固定頸部。
2.放在安靜的地方,室內光線不要太亮,保持通風。
3.保持呼吸道暢通,注意清除痰及嘔吐物,病人臉向側面。
4.衣服要寬鬆,解開束緊的衣物如領帶、皮帶、胸罩等。
5.注意病人大小便失禁,應清潔其排泄物。
6.不要餵食任何東西,以免嗆入氣管。
7.儘快聯絡醫師診治,或送大醫院治療。
◎醫師怎樣治療中風病人?
中風的治療是與時間賽跑---愈早治療,預後愈好---
1.進行病理學及神經學檢查,接著立刻作電腦斷層攝影檢查以確定中風的種類(出血性或梗塞性)位置及影響範圍 。
2.急性期治療
(1)梗塞性 發作三小時內,可考慮血栓溶解劑注射 發作三小時以上,可考慮抗凝血劑注射 若中風範圍大,須使用降血壓藥物 維持適當血壓,不宜太高或太低
(2)出血性 依神經學檢查及電腦斷層結果決定開刀與否 使用降血壓藥物 維持適當血壓
3.亞急性期治療
(1)預防吸入肺炎,褥瘡,尿道感染等併發症。
(2)儘早積極復健 。
(3)若腦血管阻塞或嚴重狹窄,可考慮頸動脈內膜剝離手術或血管繞道手術以重建腦血流循環 [註]:目前腦中風的治療包括 t-PA,Heparin(肝素)及手術開刀等,均較過去更重視”搶時間”,趕快送醫最重要!
轉載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中風發作時的徵兆
1.視線模糊。
2.頭痛、 嘔吐等意識障礙。
3.肢體無力、 步履不穩。
4.手腳麻痺、 感覺異常或喪失。
5.言語不清、 吞嚥困難。
6.神智不清、 眩暈。
7.抽搐。
8.昏迷。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腦血栓性中風大多發生在五十到七十五歲的年紀,這種疾病發生以前常會有警告性的徵狀出現,可能會出現一手一腳麻痺、麻木、單眼視力喪失或不能動彈的情形。這種暫時性的症狀通常經過幾分鐘,幾個鐘頭或一天,徵狀便消失,又恢復原狀了。但是恢復後也絕不可等閒視之,應該趕快找醫師診查,以儘量減少中風發生的機會。
什麼是腦中風人的腦部是管理人類的最高層、最無法取代的器官,是人體系統的最高指揮官,負責供應養分的腦血管分佈於腦部每個角落,好像大都市中從自來水廠通過支管分佈到每一個家庭,這些水管用久了常會有很多雜質沉澱在裏面,使水管愈來愈窄;水流愈來愈少。
一旦發生特別情況,譬如說流來一塊小雜質,就會造成阻塞,有些地方就因此沒有自來水(血液)供應了。有時沉澱的雜質慢慢腐蝕水管,管壁愈來愈薄,有一天如果水壓突然上升,可能使水管管壁破裂,水流四處,還使遠端的地方得不到自來水。同樣的如腦內血管發生這種現象,腦細胞不但得不到養分,還會壞死。大量的腦細胞壞死,腦功能會發生障礙,發生我們所見的「腦中風」。 突發性急性的腦血管疾病 !!!  
 腦中風是因為腦血管病變(阻塞或出血)而引起之突發性腦組織損傷,導致神經機能障礙,輕者可以使人半身不遂、語言失常...,嚴重者可能昏迷或死亡。是故絕不可輕視「它」的威力,尤其是我們家的阿公阿嬤...... ◎老年人的第一號殺手!!!  
 年齡愈高,腦中風的發生率愈高,50歲以上的人容易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人族群中發病率最高,每百人約有4人發生。腦中風對65歲以上人口的致死率比惡性腫瘤還高,至於男女性別的比例是1.5:1。
◎腦中風有哪些種類
腦中風是由多種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大致可分成兩大類:
1.阻塞性腦中風:因血管阻塞造成,其中有兩種類型:
(1)腦栓塞:因身體其他地方產生栓子而隨血流進入腦循環而引起血管阻塞。栓子來源可由心臟或其他顱外大血管所形成。
(2)腦血栓:因腦血管硬化狹窄而導致阻塞。
2.出血性腦中風:因血管破裂而造成,佔中風患者30%,主要是由高血壓引起的。依其出血型態可分為:
(1)腦出血:血塊形成在腦組織內,因此可造成不同程度之神經缺損。
(2)蜘蛛膜下腔出血:出血部位在腦實質外,蜘蛛膜下,故較少見腦實質之變化。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一些惡性腫瘤的總稱,口腔包括唇、頰粘膜、上、下齒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硬腭、舌前三分之二。正常口腔粘膜是粉紅色或偏紅色之柔軟組織,如果變厚,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斑塊,便是口腔白斑,如果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江色斑塊,便是紅斑,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所謂癌前病變本身並非口腔癌,但若置之不理或慢性剌激來源一直存在時,有可能惡化成口腔癌。
口腔癌有相當的多樣性,像紅色的天鵝絨斑、白色斑,難癒合的潰瘍或不規則的硬結塊,溝裂狀的組織變化,伴有轉移之頸部淋巴腫塊,都有可能是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早期的病變通常不會有疼痛或不適感,以致常常錯失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良機。所以定期做口腔檢查,若有發現異常的情形,應尋求口腔顎面外科、耳鼻喉頭頸外科或整型外科醫師診治,最重要的診斷方法就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可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不同之診斷,其治療方式就不相同,如果有需要做切片而拒絕,因而延誤診斷,將會使病人接受更大範圍、更具傷害性之治療,甚至失去治療的機會。
因此,病人應充份與醫師配合,才能得到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效果。B.危險因子─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很多,目前較為醫學界所公認的包括有:長期慢性有害刺激,例如抽菸、嚼食煙草、檳榔、酗酒,口腔黏膜長期遭受不當的物理性傷害,尖銳的蛀牙和殘根的邊緣,製作不良或破損之補綴物,口腔衛生不良;另外,像過度之陽光曝晒、梅毒或慢性維他命缺乏之口腔炎等,均被認為有可能是造成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而國內近年來口腔癌患者的增加,及年齡層的下降,被認為與嚼食檳榔有著密切的關係。

轉載自健康管理處癌防股

口腔之各種癌前病變(含癌前狀態)
臨床症狀與病變特徵:
A.白斑:
(1)輕度白斑-,呈灰色或灰白色,稍透明,可能有溝裂或皺紋。
(2)均勻型白斑-比輕度白斑稍厚,呈白色均勻之斑塊,表面平滑或粗糙,大都界限清楚。
(3)非均勻型白斑-可再分為疣狀白斑、結節狀白斑,以及紅、白交雜,表面糜爛之紅白斑。
B.紅斑口腔粘膜呈現均勻性、瀰漫性,表面絨毛狀且柔軟之紅色斑塊,其惡化機率較高。
C.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患者張口受限,嚴重時最大開口度可能在1-2公分以下,對辛辣食物極敏感,可引起口腔內灼熱感或刺痛。黏膜明顯失去彈性,可摸到纖維化帶,尤以頰粘膜前方、軟腭、上下唇黏膜為常見部位,屬於癌前狀態。
D.疣狀增生突出於口腔黏膜上,表面粗糙之增生性病變或腫塊,顏色偏白,無周圍組織硬結。E.口腔扁平苔癬此症之惡性變化率低,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細紋,呈網狀花邊狀或放射環狀,可出現在頰粘膜,舌背或牙齦。 轉載自健康管理處癌防股

口腔癌之檢查方法
一般人可依照適當的程序及指導,隨時進行自我檢查,順序可依著由外而內,由近而遠之原則,上唇→下唇→硬腭→軟腭→舌背→右側舌緣→左側舌緣→舌腹→口底→石側頰黏膜→左側頰粘膜。
留意有無下列異狀出現:
(一)口腔黏膜外表形狀改變、表面增高、變粗,超過兩週不癒之不正常潰瘍、腫塊或突起。
(二) 口腔黏膜顏色改變,例如出現白斑、紅斑或黑褐色斑塊,或面積增大,且無法抹去。
(三)注意頭頸部左右之對稱性,耳前、耳後、頦下區是否有不正常腫塊或硬結,顎骨是否有局部腫大現象。
(四)舌頭或下唇之運動與知覺障礙,或麻木感、吞嚥或說話困難。
(五) 口腔頰粘膜對辛辣食物是否有灼熱、刺痛感,黏膜有拉緊之感覺或開口受限等。★除了直接可做之理學檢查外,可利用甲苯胺藍試劑進一步施行口腔之活體染色,至於確切診斷,則需依靠活體切片檢查,才能做最後之判斷。

轉載自健康管理處癌防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