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 放輕鬆 (聯合報 2007.09.24)

【賴仕涵/台北市敦南心診所院長】

生活步調快、壓力無所不在,肌肉緊繃、胸悶、心悸、喘不過氣等症狀非常普遍。
醫師在檢查確定沒有明確身體疾病時,總會說上一句「你壓力太大了,這是自律神經失調(或是焦慮症)的症狀!」許多病患聽了一頭霧水:我又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壓力,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症狀?要說明這個問題,就得從自律神經的功能說起。

自律神經所以被冠上「自律」二字,正因它是人體中無法被「主動」控制的神經系統,但偏偏它又掌管了全身上下諸多功能,比方:心跳、血壓、汗腺、腸胃蠕動等。
古代人類生活中充滿太多不可知的危險,必須隨時處在警戒狀態、隨時可以迅速反應。當腦子還未意識到危險時,自律神經就已率先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增高、警覺性提高、感覺變得敏銳,身體才來得及應付隨之而來的「可能」危機~這裡特別強調「可能」,是因為許多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就是這兩個字惹的禍!
上台對一大群人發言、準備與老闆面試,甚至第一次約會這些場景,你的自律神經都會處在較亢奮、緊繃的狀態,因而出現上面提過的諸多反應。這部分乃是身體正常的保護機制。
然而,有些人的自律神經先天就較敏感,容易「過度反應」而附帶出現喘不過氣、冒冷汗、發抖等不舒服症狀。另一群人則是認知上習慣把「可能」的定義放太廣了,所以一般人不認為有危機的場景,如搭公車、到人多處、爬山登高、行車速度較快等,也會讓他們的自律神經有事沒事就緊繃起來,造成身體不適與生活困擾。
再回到前面的問題:出現自律神經不穩定,是否就表示有壓力?這其實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說明。
1.其實還是有壓力:診間中常聽到的誤解是「我工作順利、家庭美滿,也有適當休閒,怎麼會壓力大?」其實,不只是負面生活事件會造成壓力,連許多正面事件,如升官、加薪、中獎、結婚、生子、夫妻吵架後的和好等大家認定的「好事」,壓力指數也不低!此外,工作、家庭、人際兼顧的婦女,雖自覺各方面得心應手,但如果沒學會讓自己放鬆,長久累積同樣會產生壓力!
2.真的沒什麼壓力:自律神經失調或焦慮症的發生,除了體質與壓力外,一些生活習慣也會引起。比如咖啡、茶、酒精等飲料,失眠或刻意熬夜,甚至季節變換(特別常見於入秋之際),都是誘發的危險因子!
所幸,近年來醫界及民眾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這些名詞都有更清楚的認識,臨床上也有越來越多藥物或心理治療選擇,不再限於過去認知的只靠鎮定劑。這也節省了過去往往要看遍各科、做過各項精密檢查、服用過許多藥物所耗費的時間與醫療資源!
(作者亦為國泰醫院身心科兼任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